"這才是虛聖!此事不是面子問題,而是"大禮"問題,當年齊桓公伐楚盟屈完,藉口就是‘爾貢包茅不入’,僅僅是因為楚國沒有給紂王送一種茅草,因此判定楚國違禮,逼得其他諸侯國不敢幫助楚國.而孔聖說‘不學禮,無以立’,就是在說,儒家弟子不遵從禮之聖道,不配當讀書人!"
敖煌繼續義憤填膺道:"你乃虛聖,福澤人族,雷家怨你應該,但無論怎樣,都應該遵守人族‘禮之聖道’,至少以雷家而不是以雷家家主個人的身份道賀.哼,雷家太張狂了,連本龍都不如!"
"你對人族眾聖經典知道的不少啊?"方運微笑道.
"自然!"敖煌驕傲地抬頭道:"本龍甚至能明白你為何前後不同.‘自我之方運’無所謂雷家的違禮,但‘虛聖之方運’必須要遵循禮之聖道!你若不聞不問,‘虛聖之方運’的這種行為就等於在詔告天下,雷家沒有錯!你,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違禮!你必須要以‘虛聖’的身份指出,雷家有錯!這才是以直報怨!"
方運沒想到敖煌竟然真說中自己心中的考量.
這就是人生的無奈,或者說是每個生命必須經歷的過程.
有時候,自己的話並不取決於自我的意願,而是取決於自己所在的地位.
只有等自己達到真正的極限,力量到了無人抗衡的巔峰,才能打破這種束縛.
書院的老師不喜書院的教材,心中可怨,但身為老師.就必須要遵守"禮",按照書院的方式來教導學生.
士兵可以不喜將軍的兵法,但身為士兵,就必須要遵守"禮",聽從將軍的命令.
身為人族的將軍.既然與妖蠻對立,知道妖蠻在戕害人族,自然就要說攻擊妖蠻的話.
妖蠻侵略人族,對妖蠻來說是正確的,但人族的將軍永遠不能說如果站在妖蠻一面的話妖蠻沒有錯.
人就是人,一旦為妖蠻著想.就是逆種!
這就是"禮",是人族都要遵循的基本規矩.
若是這些規矩都沒有,人族必將立刻崩潰,不如妖蠻,與禽獸無異.
虛聖.必須要維護禮之聖道!
方運點點頭,道:"你若是人族,至少可成秀才!"
敖煌怒道:"有這麼罵龍的嗎?本龍至少是進士!"
方運不理敖煌,繼續看論榜,越來越多讀書人指責雷家.
哪怕是與方運聖道衝突的宗家人都嘲笑雷家連最基本的禮之聖道都不遵守,簡直不如一個計知白.
甚至有人反駁:"若雷家有人封聖,方運身為虛聖不送賀禮,雷家當如何?必然以違禮為由抓住方運!"
方運思索片刻.在論榜單開一篇文章,只有兩句話.
"雷家不以人之禮待吾,吾便不以人之禮待雷家!"
此文在論榜一出.立刻引發眾多讀書人支援.
有人以荀子的"禮有三本"支援,有的以孔子的"不學禮,無以立"支援,還有的以孟子的"上無禮下無學"來支援,引發了禮之聖道的大討論.
隨著討論的進行,這篇文章的地位越來越高.不僅有舉人和進士加入,甚至連翰林也開始加入.最後甚至有大學士出言指點.
最後,有四個大字出現的文章下面.與平常的文字明顯不同,周圍有淡淡的白光.
"禮教興焉!"
文宗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