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只一瞬間後,民眾們便再度爆發歡呼,響徹了整個東闕,未央,乃至長安城!
因為一個身披十二章,服冠冕的人,出現在東闕之上。
“皇帝陛下到了!”
……
來的不止是第五倫,王莽也已經到了,白髮老翁一身素白的衣裳,也沒有枷鎖繩索,只拄著杖走在隊伍中,彷彿他不是犯人,而是一位皇帝邀請來觀禮的長輩。
但衛尉、郎衛軍上千雙眼睛,都盯著老老頭兒。
王莽卻不理會他們,只看著東闕的蒼龍之下,廷尉彭寵手持簡易的擴音器,宣讀經過數月會審後,總結的王莽之罪,都是簡易的綱要,具體的內容細節,第五倫已令人整理成冊,以作為修史的資料。
“新室顛覆之勢險於桀、紂,而王莽晏然自以黃、虞復出也。乃始恣睢,奮其威詐,滔天虐民,窮兇極惡,流毒諸夏,亂延蠻貉,猶未足逞其欲焉。是以四海之內,囂然喪其樂生之心,中外憤怨,遠近俱發,遂令天下四分五裂,城邑為丘墟,害遍生民,辜及朽骨……”
而第五倫則站在正中,他的身軀不算高大,卻也沒搞出在腳下墊磚這種自欺欺人的事,年輕的皇帝掃視東闕下黑壓壓的人群,不知在想什麼?
王莽卻想到了那一天,他與第五倫的最後對話。
在大雨滂沱中,二人又聊了許久,第五倫繼續說起《仲虺之誥》。
“殷商自詡取代夏朝合乎天道,因為商湯肯定了夏禹之政,而認為夏桀已亂大禹常法,自己實乃撥亂反正。”
“王翁則更特別。”
第五倫在雨中這樣對他說:“你既是大禹,也曾振作,想要開創一番事業,復三代之治,讓世間重享太平,但王翁,終究還是活成了夏桀!”
“王翁想要改變之決心,值得讚許。”
“但汝攪亂天下之罪行,也該受懲處!”
王莽現在承認他犯的錯,卻唯獨不服第五倫高高在上的態度,他有能力,卻沒有德行:“小兒曹,汝當真配來判罰予?”
但第五倫卻大笑道:“錯了,誅伐王翁者,並非第五倫,也並非單純因為成王敗寇,而是緣於天意民心!”
回憶戛然而止,隨著彭寵唸完最後一句,第五倫親自接過簡易擴音器,音量陡然增大,念出了詔書的最後一句:
“倫不才,今日順天應民,共誅此暴君!”
言罷,竟朝東闕下將近十萬民眾,拱手作揖!
氣氛再度被點燃,雖然文縐縐的文告聽不懂,但眾人大多是參與過投瓦決王莽生死的,早就有參與感了,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等到今天,別提多激動——平日東市殺個盜賊都觀者如堵,更別提今天了!
他們甚至迎著東闕,伸手喊起了自己也不太明白的口號來。
“殺王莽!”
“誅暴君!”
只有明白“誅暴君”三個字深厚含義的班彪,被聲浪包圍,顯得格外孤獨。
而作為誅伐物件的王莽,依然靜靜站立,沒有被聲浪嚇到,他在被第五倫俘虜後,曾一遍遍設想過自己“殉道”的模樣,那應該是壯烈的,甚至在死之前要說的話,他都想好了: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世道如此,既然新朝覆滅,赤眉崩潰,復三代、致太平之事再也不能實現,世道又會回到一片黑暗,那他死就死吧。
可現在,距離死亡只有一步之遙時,王莽卻有些不捨。
因為就在暴雨如注的那天,第五倫與他長談,竟說,王莽先前所暢想的均田、富國甚至是開拓,都是他往後要做的,只是具體舉措不同,但理想卻殊途同歸。
第五倫還笑話王莽過去失敗的改制,埋下了無數大坑,以至於均田也要藏著掖著,拼命分化豪強才幹做一點;貨幣則更要慎之又慎,因為世人都被王莽玩壞了。
朝野之中,有無數人藉口新莽時失敗的五均六筦,來抵制第五倫想要重新收歸官營的鹽鐵酒川澤礦山等事。
“前車覆了,還擋了後車的路,王翁,汝害我不淺啊。”
“不同之處在於,王翁眼高手低,也就想想。”
“但我,卻要做成!”
雖然覺得可笑,但偏偏這件事,讓王莽忽然生出了點貪生之念,他想看看,第五倫會如何去做,將那些他費盡心思,在朝在野都失敗的事,做成——儘管王莽嘴硬,但西行這一路來所見所聞,卻讓他了然,雖然事事皆乃草創,但許多方面,已入正轍。
但王莽,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