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新書> 第431章 不作安安餓殍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31章 不作安安餓殍 (2 / 3)

……

數日後,冀州刺史的第一道政令從鄴城發往各郡,令駐軍和二千石們立刻執行!

“《尚書·畢命》有言,毖殷頑民,遷於洛邑,密邇王室,式化厥訓。”

“周公東征,惟殷頑民不服,恐其叛亂,故徙於東都,密近王室,用化其教也。”

“去歲,銅馬寇亂冀土,以至元元肝腦塗地,死亡無數。幸有魏王聖德靈威,攘除禍亂,誅滅無道,河北大定。”

“劉子輿、劉楊、劉林,譬如三監之亂,河北諸劉,猶殷頑民,故餘痛定思痛,欲使劉氏八族,遷於幷州,置於郡縣。”

所謂八個宗族,便是冀州曾經建立的八個王國:趙國、中山國、常山國、真定國、河間國、廣川國、平幹國、廣平國。而它們之下又有許多子孫支系,分封了王子侯國足足三十五個,如今總共分出五十餘家,涉及到數萬人口。看來魏王是打算將王莽都沒做的事完成,將他們連根拔起啊!

光看字面含義,就是向周朝遷殷頑民看齊,有理有據。

但這只是第一層,有看到第二層的“聰明人”嘀咕開了:“魏王恐怕是在報當初劉邦遷田氏子孫的故仇啊!“

兩百年前,劉邦為了提防齊地諸田,將田橫家的宗族悉數遷走,遂有了長陵的第一到第八氏。

如今第五倫也將河北諸劉分成八家搬遷,怎麼看都是在肆意報復啊!

某個學過公羊春秋的儒生興奮地算了算:“從漢高到劉子輿,剛好第九世,這不是應了孔子那句話?”

“九世之仇猶可報乎?孔子曰:王道復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猶可報也!”

王道、攘夷、報仇,句句符合魏王的做派,這種說法遂廣為流傳,儘管也有人認為魏王小心眼,但百姓卻以讚許居多。

第五倫在鄴城得知後,不怒反喜。

“果然如此,就是要讓人覺得,餘是在搞族姓復仇!”

這一波,第五倫在第五層:讓狹隘的族仇報復表象,遮掩打土豪的實質。

可不能讓人人都明白,他針對河北諸劉的原因,純粹是因為看中了土地!

在銅馬之亂中,因為胳膊肘往外拐的劉子輿,諸劉不乏破家者,但大多數財富和土地,仍集中在他們手中。

第五倫思考過河北的流寇問題,這冀州地狹人眾,大族頗多,土地兼併問題也頗為尖銳。除了最初的銅馬多是從渤海等黃河氾濫地區逃難而出,其餘人等,多是在各郡裹挾加入的失地貧民佃農。

銅馬號稱百萬,聽上去不可思議,但將流動作戰的二十萬男丁和他們背後的家庭加起來,或許還真有這個數。

第五倫這幾個月在冀州,走過許多地方,跨過一度肥沃、如今變成荒蕪不毛之地的鄉野,所到之處無不感到觸目驚心。

魏王與劉子輿爭戰的同時,在許多失去秩序的郡縣,糧食已經快絕收一年了,嚴酷的寒冬中,每天都有無數人餓死。

第五倫常見到有人向西逃難到了鉅鹿附近,掛在他身上的皮肉打著皺摺,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每一根骨頭,眼光茫然無神,即使是個二十歲的青年,行動起來也象個乾癟的老頭,一步一邁,走不動路,在烈日下搖搖晃晃,伸出佝僂的手向路過的人討口吃的。

而聽馬援、張魚說,沒有走到西邊來的流民更多,類似的場景已經持續好幾年了。

被逼到這份上,難道還問一句“何不食肉糜”“何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

流民們聯成一股股流寇,攻打那些向他們徵收苛捐雜稅卻不能讓他們吃飽,強佔他們土地卻不能修復灌溉渠的諸侯豪右,打進去城池裡去,搶那些把他們妻女買去,那些繼續擺三十六道菜的筵席,而讓誠實的人捱餓的富貴豪奢。

直到被劉子輿利用,淪為爭霸奪權的炮灰。

十之二三的人口在三年動亂中消失,但亂相併沒有隨劉子輿死去而結束。

只要百姓繼續流亡,銅馬就會源源不斷,剿滅了銅馬,還有鐵馬、錫馬,最終會從牛皮癬重新變為大患。

歸根結底還是土地和糧食啊。

第五倫只暗道:“奮臂螳螂們受限於自身,無法做到的事情,就由我來罷。”

此番擊滅劉子輿,主要靠河內、魏郡之兵,攏共七八萬人,第五倫得將這批人的名田宅解決了。真定王、趙王在各郡的家產莊園田畝悉數收繳,得數萬頃,足以讓士兵分田。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