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妹等人自然沒聽討杜女浩紋番話裡堡壘戰等新名詞。
惑地望著他。
蔡確道:“杜將軍,如果戰爭打下來,咱們死傷太重,只怕”太皇太后不會同意。”
杜文浩道:“那當然,咱們不懼怕陷入戰爭,但咱們要儘可能避免陷入戰爭。
因為現在咱們還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不宜將戰爭擴大,要以戰逼和,也就是在作戰的同時,如果他們提出和談,可以讓他們在邊境上談判,同時,用戰場上的勝利逼他們讓步,這叫以戰逼和。”
杜文浩這招,自然是從朝鮮戰爭學來的。
眾人聽了緩緩點頭。
韓縝捋著鬍鬚道:“杜將軍。
你所說的前面兩條,在以往與西夏、大遼作戰中,我軍也曾用過,只是,你研究過歷次戰例應該知道,效果差強人意啊。”
“那是因為沒有第三條!”杜文浩微笑道,“咱們以前使用堅壁清野戰術,思想上也強調了長期持久戰,可是。
一旦開戰。
領兵將帥出兵之前信心滿滿,分兵進剿時,各自貪功冒進,眼看敵軍一觸即潰,便耀武揚威,以為自己天下無敵了。
率軍長驅直入,不知道敵軍是誘敵深入。
結果,被敵集中優勢兵力一舉全殲!我這戰術最關鍵的,就在第三條上!只有第三條貫徹好了,實行好了,堅壁清野才有作用。”
樞密院副使林希道:“杜將軍,前面兩點我們都好理解,就是最後一點,那什麼蠶貪,,堡壘的,啥意思。
你能否解釋詳細一點,該如何具體實施?”持久戰加堡壘蠶食戰,是杜文浩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國民黨第五次圍剿蘇區的成功戰術學來的。
當年蘇區前四次反圍剿,就是採用了游擊戰加運動戰,牽著敵人鼻子走,成功粉碎了**四次圍剿。
而第五次圍剿,蔣介石動用兵力五十萬,幾乎是蘇軍兵力的三倍。
採用的戰術就是在持久戰思想的指導下,以守為攻。
步步為營,每往前推進一步,便修碉堡建炮樓,對蘇區進行蠶食合圍。
作戰持續一年,紅軍也未能粉碎**的圍剿,最終被迫放棄根據的進行長征。
國民黨第五次反圍剿的成功,最主要的應該歸功於戰術的正確,其次,也因為博古三人團指揮失誤,以陣地戰對陣地戰,以硬碰硬,便宜了**。
杜文浩在研究歷次對西夏作戰經驗教時,就曾反覆思考過如果自己指揮與西夏作戰,該如何制定戰略戰術。
現在終於進入宰執,有權決定了,自然不會謙讓。
決心用這個區域性戰爭來試點自己的戰略思想是否行得通,為下一步組織更大規模的戰役做準備。
他接著說道:“在堅壁清野的同時,在邊境修築戰寨,每個戰塞駐紮一都人馬(宋兵制每都一百人),用拒馬槍等為籬笆將戰寨圍起來,四周挖掘拒馬溝等防禦工事,戰寨裡主要使用遠端床子弩、神臂弓等強弩,並備有報訊狼煙烽火臺,囤積足夠的糧食飲用水。
戰塞之間要成品字形分佈,互為依託,兩座戰塞之間相聚五百步,因為我們的神臂弓射程是大約二百五十步(約三百八十米)這樣敵軍進入射程,可用交叉火力殲敵黃履問道:“這隻怕不妥,敵軍可以用投石機遠距離攻擊戰寨,或著集中兵力攻擊戰寨呀?那時候怎麼辦?”“彆著急啊,我還沒說完呢。
我大部隊就部署在距離一線戰寨不遠的地方,前面部署騎兵隊。
能快策應攻擊的,後面就是大部隊。
這樣,戰寨有敵情,烽火臺點狼煙為號。
後軍立即增援,與敵決戰。
需要注意的是,我後軍不能再分兵。
一定要集中優勢兵力於一處,再不能犯分兵冒進的錯誤。
這種戰術就是步步為營,以戰塞為觸角,既是攻擊堡壘,又是前方探哨。
同時,以數量佔優的大兵團步兵做後盾,全線一點點進攻,一步步蠶食推進。
逼敵不得不與我進行正面會戰,揮我軍兵多將廣的優勢,以多打少。
如果敵軍逃走,絕對不能追擊,因為我們是步步為營往前推進,對貪功冒進者,無論是否建功,一律以違抗軍令處斬!”這種戰法他們是聞所未聞,林希問道:“那如何往前推進蠶食?”杜文浩簡直頭大:“這簡單啊。
戰寨不是城池,而是拒馬槍等障礙物組成的臨時性寨子,可以移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