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已經死硬了――屍僵
人死後全身肌肉很快發生鬆弛,如面肌鬆弛,失去生前有表情的面貌;咬肌鬆弛,使下頜垂下:瞳孔平滑肌鬆弛,使瞳孔呈中等大小,生前瞳孔的縮小或散大都在死後不久消失;肛門擴約肌鬆弛,烘便流出;屍體受壓部位因肌肉鬆弛,可形成與壓迫物相對應的壓痕。但是這種肌肉鬆弛的現象很快就會過去。經過較短的時間後,肌肉逐漸變得強直、堅硬,並伴有輕度收縮,使各關節固定下來,如口不能開,頸不能彎,四肢不能伸屈。這種死後肌肉強直的現象,稱為屍僵。
關於發生屍僵的原因,現在我國法醫學界正在探討之中,尚無統一定論。多數人認為,人死後之所要發生屍僵現象,是由於死後機體組織缺氧,體內有氧代謝停止,肌肉中三磷酸腺苷的合成下降乃至終止,而分解仍有繼續,使其含量不斷減少。因為肌肉只有在足量的三磷酸腺苷存在時,才能保持彈性柔軟狀態,如其含量減少乃至消失,則使肌肉收縮並變得僵硬。到屍體**開始的時候,肌動凝蛋白分解才使得僵硬的屍體得以緩解。
在通常情況下,屍僵在死後1~3小時出現,也有的早在死亡10分鐘以後或者晚到7~8小時出現的,但一般不會早於10分鐘或晚於7~8小時。在特殊的罕見的情況下,也有在死後16~8小時出現屍僵的。屍體肌肉強直一般先出現於數個肌群,經4~6小時擴散到全身,形成屍僵。戶僵的發展順序有上行次序和下行次序之分。在一般情況下,屍僵是從咬肌開始,逐漸發展到頸部、上肢、下肢,這是下行次序;在少數情況下,與此相反,屍僵由下肢向上發展,稱為上行次序。在氣溫適宜,屍體不致很快**的情況下,屍僵經過24~48小時或者更長些時間後開始緩解。屍僵緩解的順序與屍僵形成的順序相同,即先發生屍僵的肌群先緩解。屍僵的完全緩解多數情況下都發生在死後3~7天。
在屍僵還沒有完全形成以前,即在死後4~6小時以內,如果用強力破壞已經發生了的屍僵現象,則不久又會重新出現屍僵,如果是在屍僵完全形成以後,即在死後7~8小時以後,再破壞屍僵,消除僵硬狀態,則屍僵不會再重新出現。因此,對於搬動過的屍體,通常要檢驗下頜關節是否強直,以判斷屍僵是存在或緩解。為什麼要檢驗下頜關節而不檢驗其他關節呢?因為屍體各處的屍僵強度是不一致的,其中最強的是下頜關節。
屍僵的出現,消失以及強弱,是要受到屍體內外各種因素影響的。首先要受到周圍環境溫度的影響。周圍環境溫度高,則屍僵出現早,消失也早,反之,則屍僵出現遲,消失也遲。其次要受到自身身體狀況的影響。老年人、小兒、體弱者的屍僵因其肌肉不發達,故出現較早,消失也早,程度也不強。嬰兒有時在死後10~30分鐘即可發生屍僵。成熟嬰兒的屍僵較明顯,末成熟嬰兒的屍僵較弱,持續的時間也短,所以有時不易察覺。成年人肌肉較發達的人,其屍僵出現得較慢。維持時間較久。其三,要受到死因的影響。痙攣性藥物中毒、破傷風、刎頸、槍傷、觸電、敗血症或消耗性疾病能促進屍僵的發展,屍僵發生早、消失也早。磷中毒和蕈中毒以及水腫、肌肉麻痺者,因肌肉變性,屍僵出現慢,程度弱。
屍僵在法醫學上具有重要意義。由於屍僵是較早的屍體現象,只要有一處出現屍僵也可確定死亡。因此,這常常作為判斷死亡的一個標準。由於屍僵能固定死後的姿式,因此,它又有助於判斷死亡時的狀態。屍僵的發生和發展是有規律的,因此,又可以藉此估計死亡的時間。根據屍僵部分被破壞和所固定的姿式,可以推斷是否死後移屍。
五、固定了的死亡姿式――屍體痙攣
屍體痙攣是一種極其特殊、少見的肌肉僵硬現象。它是人死後沒有經過肌肉鬆弛而在臨死時的一瞬間,肌肉立即強硬收縮,並迅速形成屍僵,將肢體固定在臨死時的姿式。
屍體痙攣可以是區域性的,也可以是全身的。區域性屍體痙攣儲存生前最後一瞬間的身體區域性某些肌群收縮狀態。這種區域性屍體痙攣比較多見。例如,某些拿刀刎頸、持槍自殺者,死後手中還緊握著致死工具:自勒死者,雙手還抓緊勒繩;生前溺死者手呈鷹爪狀,手中緊握水草、泥沙;某些中毒死者,還可以留下臨死時的痛苦表情,等等。全身屍體痙攣使屍體固定死亡前的全身姿式。在戰場上,有計程車兵雖已死亡,但仍保留倚在樹上,手中端著槍,作射擊姿式;或者緊抱對方,與對方向歸於盡的姿式。在出現屍體痙攣的場合,大多是區域性屍體痙攣,只有極少數呈全身屍體痙攣。
屍體痙攣的形成原因,現在尚未完全弄清楚。一般說來,它的發生機理與屍僵相似,不同的只是它的速度更快並不經過肌肉鬆弛階段而已。法醫學上研究屍體痙攣對於判明死者臨死時的狀態和確定自殺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這種屍體現象是他人無法偽裝的。
在實踐中,屍體痙攣這種屍體現象比較常見。魏巍的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所反映的志願軍戰士死後仍死死抱住敵人,咬住敵人耳朵的情形,從法醫學角度看,就是屬於屍體痙攣這種屍體現象。又如,某婦女在洗澡中腦出血而死,發現屍體時,她仍坐在浴缸中,一隻手緊握海綿,另一隻手半舉及面。又有一戰士戰死後仍坐在戰馬上不倒。此外,戀人們由於各種原因而服毒自殺者,也時有傳聞。這些戀人們死亡時常常是緊緊擁抱著,不能分離的。
六、屍體區域性乾燥
人死後體表水分不斷蒸發,屍體重量不斷減輕。據測定,一般情況下,屍體重量每日每公斤減輕10~18克。夏天,屍體重量的減輕速度更快,新生兒屍體的重量比**屍體的重量減輕快。由於這些水分的蒸發、重量的減輕,這就使得嚴體出現了各種區域性乾燥的現象。常見的有:
1.角膜混濁
正常人的眼角膜是呈透明狀的,其表面光滑無皺褶。人死後的眼角膜,因水分蒸發,失去光澤,而發生混濁,不透明,呈白色,無法透視瞳孔。這種現象,稱為屍體角膜混濁。法醫檢驗時,根據角膜混濁的程度,可以估計死亡時間。
研究表明,死後12小時,即可透過肉眼觀察到角膜輕微的形態改變。18~24小時,可見角膜表面出現皺褶,可見區域性的或瀰漫性的混濁,但仍可透視到瞳孔。在第二天內,可見角膜混濁,角膜內表面與晶體相連。在第三天內,可見眼瞼覆蓋的部分角膜腫脹,有乳白色斑塊形成,其餘部分則乾燥。變成黃棕色,表面與晶體粘連,很難透視到瞳孔。第四天內,可見眼球由於**而輕度外翻,角膜非常混濁,己不能見到瞳孔。因此角膜是否混濁及混濁的程度,是判斷死亡時間的重要依據之一。法醫檢驗時,應當仔細觀察,詳細記載。
2.鞏膜黑斑
上面講的屍體角膜混濁,既可發生在屍體眼睛閉著的場合,也可發生在屍體眼睛睜開的場合。如果人死後眼瞼是睜開著的,則由於水分的不斷蒸發,鞏膜乾燥變薄,鞏膜下面脈絡膜的黑色素透出,在眼球結合膜上出現三角形、卵圓形或圓形的黑色斑狀,這就是鞏膜黑斑。鞏膜黑斑多出現於靠近眼球的內側或外側,是一種不太常見的屍體現象。需要注意的是,在法醫實踐中應當嚴格區別鞏膜黑斑和生前損傷,絕對不能使二者混淆,否則將對偵查和審判工作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甚至導致錯案的發生。
3.皮革樣化
人死後水分透過體表蒸發,而在面板較嫩薄、溼潤的部位,如陰囊、等質皮的粘膜、口唇、面板皺褶處、嬰兒頸項部等處,水分更易蒸發,這就會發生區域性乾燥變硬,外觀如皮革或羊皮紙狀,故稱皮革樣化或羊皮紙樣化。在實踐中,常常將陰囊面板皮革樣化誤認為是生前損傷,也常常將口唇粘膜皮革樣化誤認為是腐蝕劑所致,這都要求法醫工作者在檢驗屍體時應注意辨明。
生前表皮剝脫,或者死後搬動屍體時所形成的擦傷,同真皮暴露於空氣中,區域性水分蒸發較快,而使真皮乾燥變成黃色或黃褐色,呈羊皮紙樣是有區別的。法醫檢驗時仔細研究這種現象,特別是死後移屍過程中形成的傷痕的位置、形態、方向,對於判斷有無移屍過程以及在移屍過程中形成所傷物體的形狀等,有著重要意義。
七、自溶
人死後組織細胞失去生活能力,在其本身所釋放的酶的作用下發生分解,而使各器官組織變軟或液化。這種現象就是自溶。屍體的自溶過程同細菌無關,是自發進行的。只是自溶後,由於細菌的作用而發生分解,進入屍體**。這是理論上的說法。實際上,人體死亡後,存在於體內尤其是腸管內的細菌也是要迅速發揮作用的。它所產生的酶,必然要迅速參加到組織溶解過程中去。所以,法醫在檢驗屍體時,還應當考慮到細菌的作用。有實驗研究表明,暴露在空氣中的離體臟器的自溶速度要比留在腔內的臟器的自溶速度快,而且其自溶往往是從邊緣部位開始的,這就是因為空氣中的細菌參與了組織自溶的過程。在人體的各種臟器中,胰腺是最早發生自溶的臟器之一。實驗表明,在死亡的第5個小時內,離體胰腺的腺泡上皮細胞核尚無明顯改變。到死後12小時則核已腫大,顏色也變得透亮,染色質凝聚成小顆粒狀。到死後24小時,染色質便已突破核膜,分散到細胞漿中,但這個時候細胞的境界還是清楚的。到了第36小時,組織中央部分的細胞核完全消失,而周圍部分上皮細胞形成孤立存在的圓形團塊。這時胰島早就模糊不清,胰島管也早已崩解。間質腫脹,但還能辨明出血管的輪廓。
脾臟在開始自溶時,紅髓內血液呈均勻同質,組織被血液溶解後的產物所浸染,白髓與紅髓的細胞數減少。到第36小時,組織邊緣部分所有細胞成分包括淋巴細胞在內,都已完全消失,呈片汙穢紫色。
離體心臟在死亡後第12小時,肌漿腫脹,嗜酸性,呈塊狀,橫紋不清。到第24小時,有的細胞核發生濃縮,有的變得腫大而透亮。到第36小時,組織邊緣部分的肌細胞核消失,組織中央部分的肌細胞核尚未消失,但已變得腫大而透亮。到第48小時,組織中央部分的肌細胞也消失。
離體肺臟在死後12小時內,血管內的血液有溶血現象;到第24小時,少數肺泡中隔細胞核出現溶解或碎裂;到第36小時,肺泡中隔細胞數減少,到第48小時,肺組織已成淡紅色一片,己不能辯認出細胞核了。
腎臟的自溶現象較為特別。人死後不久,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腦漿呈嗜酸性,腫脹,管腔變窄甚至消失。到第24小時,個別腎曲管上皮細胞核染色質凝聚成小顆粒,沿核膜排列,有的已突破核膜,分散在細胞漿中。到第36小時,上述現象更加明顯,並有相當一部分細胞核完全消失。到第48小時,近曲管上皮細胞核幾乎完全消失,個別殘留者也僅是殘缺不全的核碎屑而已。
肝臟的自溶比心、肺、脾、腎臟都要慢,在死後的第48小時才可見到肝細胞核染色質的凝聚現象。
腎上腺在死後36小時以內無明顯改變,到第48小時,便無法辯認其正常結構,呈淡紅色的模糊圖象。
屍體自溶的發生和發展同樣要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首先,周圍環境的溫度可以影響自溶的速度。一般來說,較高的溫度可以促進組織白溶,而較低的溫度則可以延緩屍體自溶。所以,衣著多的屍體較之於裸露的屍體,其自溶速度要快些;冷藏的屍體,其自溶速度變慢或停止。其次,死者的死因對屍體自溶速度也有影響。由於急速死者的身體組織內還存在著大量有活性的酶,而這種酶在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死者中是缺乏的,加之急死者,特別是機械性窒息死者的屍溫下降慢,可以促進自溶的發生,所以所有的急速死亡,包括急死、機械損傷性死亡、機械性窒息、非防腐毒物的中毒和電擊死者等,其組織自溶都很快。下面這個對比是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的,在季節等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勒死者的屍體,在其死後13個時進行剖驗,發現胰脾已高度自溶,而一例結核病人的屍體,經過24小時,胰腺結構仍然很清晰。
在法醫檢驗實踐中,由於屍體自溶與組織壞死有著共同的變化過程和相似的形態,因此,有時不好區別。如果單就一個細胞來說確實無法區別這兩者,但是隻要金面檢查、全面分析,正確區分它們也是不難的。
首先,可以從分佈特點上區分,如果將要檢查部分固定起來,則固定部分的自溶是從中間開始的,未固定而又離體的部分的自治是從邊緣開始的,這是規律。生前形成的壞死,則沒有這種分佈規律。
其次,可以從速度和程度上分。各處器官、內臟、組織、細胞的自溶速度和程度,如前所述,是有一定的順序的,而壞死則不具有這種順序性。法醫在屍檢時,如果發現胰臟尚無明顯自溶、而心、腎、肝、腦等組織就有細胞核濃縮、碎裂或溶解,則首先應考慮生前形成的病變。以此類推。
第三,可以從形狀上分。自溶通常是瀰漫性的,而壞死則往往是區域性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