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人道天堂> 第一百四章 一卷書來照日月(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四章 一卷書來照日月(下) (2 / 2)

當下,人人見禮,四人就各自坐下,這時,早有童子煮茶完畢,端上茶來,嚴敏端起細細品評,只覺入口雖有清香,但是火候禮節,到底不及魯府——說的也是,要真貴族,處處細節都見奢侈學問,非三代以上不可。

當下諸人,迎著池塘清風,就著水氣,一時間大爽,淡淡地茶香飄蕩在空間中,再論得詩文,連嚴敏都一時間有些恍惚,竟似塵念消沉,不過,他立刻醒了過來,就聽見鄒利興說著:“當日,李兄中進士,我還有些不服氣,現在讀了這本仁禮之論,卻再也難興嫉妒之情了,真是聞君一言,勝讀十年書啊!”

“是啊,讀來感慨不己,大人叫我授其子,我私下卻經常冷汗而出,惟恐誤人子弟,那就真正是罪過了。”白留一身儒衣,說著,他這幾年,生活改善了,但是格局反而沒有當年苦讀時大了,這也是一得一失。

鄒利興又說著:“聽嚴先生說,那就不必再去買下印書坊了?”

“印書坊還是有買的,不過既然侯爺願印一萬,我就印上一千好了。”方信淡淡的笑的說著,其實這本仁禮之論,還不能說是開大道,只是窮盡了“仁”“禮”二字,並且進行辨證。指明這兩者,一陰一陽,不可分離,若是分離,就非儒家聖賢正統之說。

而且,方信著重提出,人就要先立人道根基,對天地鬼神,先不論。這不是狹窄,反而是方信純粹道統,紮實根基之說,畢竟天地人,任何一個都有莫測之道,一下子想全部包容。只是博而不精,反而誤了大道,折了根基,所以仁禮之說中,不論天地人,只道一個“善之所向。人生無悔”。

“天地之氣,集散無常、流轉百域,然持人道居其間,俯仰之間,天地蒼茫。人事轉眼已為陳跡。不能不以之興其敬畏,然死生雖可言大,功業雖有沉浮,持道而行,終其九死其猶未悔,尚不足讓君子畏也!”——這句話實是得了“無悔”。就得了人道之最高之意。

意思就是。世界之大,萬物之多。社會之宏大,一人就如渺小的塵土,那我們推行善道正道,肯定會遇到困難,又怎麼樣來對待這個問題呢?

回答,也就是無論遇到什麼,無論功業有沒有成,都是九死而不悔,這就是人道積極上進的最大原動力,也是所謂地浩然正氣地本質,至大至剛,充滿宇宙,等於開出了儒家真正修煉上的入手道路。

就是因為點出這條,才可以稱得上是推演到儒家本意上的顛峰,論純粹,已是儒家之至道了,但是還沒有繼往開來,如果僅僅侷限於這個,就只是繼了儒家真道統。

所以,書成之日,一下子只獲得了一千份功德,頓時就使玉如意達到了一千五百份功德的數目,開啟第八顆星辰,已經有餘,而且,隨著影響擴大,還可以不斷增加功德,折算下來,竟然高達主位面一天十份功德,超過了目前所有功德數!

而且,方信檢視過了,書一成,自己家地陰德數,數目龐大到連方信自己也咋舌地地步,如果沒有什麼大折損的話,這世界的李家,至少七代之內,不用擔心氣數上的問題了。

不過,要想開道,還必須先補全儒家道統,下一篇,方信已經想好了,就是“入者,出者四夷,然者,教者仁也,化者禮也,教而不化,失禮而罪,化而不教,失禮而虐”!

這就是對待外族和百姓,特別是對待外族地態度,在地球上,原本儒家,是教而不化,特別是唐朝李世民的政策,導致了技術和學問向異族傳播,又沒有納入統一地秩序中,結果反而是武裝了異族,導致他們迅速強盛,並且確定了以後胡人入鼎中原地根基。

因此,入者,出者四夷,自然是對的,也最大程度地具備覆蓋一切種族和國家地器量,但是,“教”是必須,更必須“化”,教而不化,就要成為大罪孽,而化而不教,又顯的太過暴虐了,這就解決了儒家文化對外擴張的問題,也從理論上解決了封建國家對外族的問題——這個不單是繼承了,而在正本清源的基礎上,繼往開來,解決了儒家生命力的問題——這就更是千秋功德了!

不過,凡事有個過程,第一篇就足夠自己聲名而起,奠定了在這世界士林界地地位,這如美酒一樣,越是沉澱越見香醇,所以這第二篇,不必著急,就聽見鄒利興問著:“李兄,你不但文章好,經學深,詩篇也好,可有什麼詩詞作來?”

嚴敏也記得了當日兩篇,精神一震,說著:“的確如此,還真要記得一篇新詩新詞回去,大人也不必賀禮了,就拿此來回禮,我相信侯爺會非常高

方信也自一下,這時,說來話來,就見得黃昏已落,月光已出,一叢竹林之前,隱見林中有女子閃過,穿著綠裙,知道是艾貝爾,當下就笑著:“是作了一詞,記途中某女所作,一夜風流啊,不太對景,不過也可說說了。”

當下吟著:“春山煙欲收,天淡稀星小。殘月瞼邊明,別淚臨清曉。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此首寫別情。上片別時景,下片別時情。起寫煙收星小,是黎明景色。“殘月”兩句,寫曉景尤真切。殘月映臉,別淚晶瑩,並當時人之愁情,都已寫出。換頭,記別時言語,悱惻溫厚。著末,揭出別後難忘之情,以虛處芳草之綠,而聯想人羅裙之綠,設想似疑,而情則極摯。

三人聽了,頓時喊好,嘆著:“果是少年風流人物!”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