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多日,裴雲又來到了閔縣。
隨行的有秦祈兒、南宮倩蓉,還有負責趕著牛車,運送著瓷器的村民。
這些瓷器都是出自裴雲的手。
做了這一批瓷器後,裴雲就打算歇息一段時間了。
明顯的,這批瓷器的品質要更加的好,所謂熟能生巧,瓷器做多了,自然就掌握了竅門。
裴雲會要歇息,原因是,那些向自己拜師學藝的人,自己是有能力做瓷器了。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說起來,裴雲自己也是一邊學,一邊教的。
關於做瓷器,裴雲自己懂的不過是理論上的知識,自己是缺乏動手經驗的。
關於怎麼做瓷器的,自己是能教的都教了。
接下來是龍是蛇,就看他們自己的了。
你要說裴雲不做瓷器了,是想要擺爛。
話並不能這樣說的。
有這麼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好吧,這話過於理想主義
真實的情況是,裴雲聽到扈四四傳來的訊息,知道店裡的瓷器賣得非常的好,就這段時間裡,店裡的瓷器就要賣空了。
不得不說,不差錢的人真的多。
瓷器並不是生活必須品,賣的價錢更是不低,卻是越賣越搶手,越賣價錢越高。
扈四四傳來的訊息,是在問接下來要怎麼辦。
按照正常人的思維,生意做的這麼的好,自然是加大投入瓷器的產量。
裴雲卻不是這樣想的。
首先,他可沒想要累死自己。
再一個,靠加大投入瓷器產量來賺錢,這樣的辦法實在是太笨了。
物以稀為貴。
當一件東西成了泛用品時,它的價錢就低了。
尤其是自己做的瓷器,走的是藝術品的路線。
藝術品則是要懂得如何去營銷。
簡單的例子。
往往那些貴重的藝術品,都是孤本。
為此,甚至還有人為的製造出孤本。
原因就是,獨一無二就是絕跡,是誰也比不了的,是最貴的。
因此,東西不是多了就能更好賺錢,尤其是收藏品之類。
收藏品講究從來不是實用價值,而是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