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對閔縣的改造,就要說到一個地方,那就是懷恩寺。
懷恩寺的淫僧在一場大火裡都被燒死了。
和尚是死了,廟是留了下來。
就那些和尚做的事情,是死不足惜,做出來的那些事情,是人神共憤。
和尚有罪,但廟沒罪。
求神拜佛這樣的事情,不全是封建迷信,更多是一種信仰。
事情是有兩面性的,封建迷信要不得,但人不能沒了信仰。
信仰是道德的底線。
一個真心實意求神拜佛的人,他對神佛就會有敬畏之心,那麼當他要去幹一件壞事的時候,他心裡就會想著,自己這樣做了,是不是會受到神佛的懲罰,這就形成了一種無形的道德約束力。
懷恩寺本身沒有錯,這樣荒廢了未免可惜。
一處佔地大,又有現成建築的地方,就應該利用起來。
這就讓裴雲有了想法,讓南山工程隊對懷恩寺進行了改造。
只保留了一個供求神拜佛的正殿,其他地方在改造過後,發揮了新的用途。
這新的用途是——教書。
是的,在裴雲的規劃下,懷恩寺變成了懷恩書院。
在大秦,讀書是上等人的待遇,只有讀書了 ,才能有真正出人頭地的機會。
同時,讀書的費用也一樣的高,光是買書籍,買筆墨紙硯,這就不是一般家庭能夠承受的了的。
又有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書生要是能出人頭地,那就是魚躍龍門,光宗耀祖的事情。
可讀書這條路,就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樣。
最終能透過的,不過是寥寥的一些人。
其他人則會摔得疼。
一個讀書人,要是過不了讀書這條路,那他能做什麼?
讓他做農活?做些手藝活?
首先,他就沒有這樣的本事。
即便是農活手藝活,你要是沒有體力,沒有學過,就是什麼也辦不成的。
一個讀書人放下了書,就是手無縛雞之力,他也就是會讀書,其他是一竅不通。
再一個,一個讀書人是自惜身份的,讀了書後,就覺得自己是上等人了,就該有傲骨,在讀書人眼裡,農活手藝活是下等人做的事情,要讓自己彎下腰來做這些事情,比殺了自己還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