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次印刷的書冊,其實是中空的。
翻開封頁,就能看到紙張最中間,被挖了一個洞,裡頭...嵌著銀元寶。
標準大小,市面上流通的銀元寶,一個五十兩。
一冊書,不管大小厚薄,都只嵌了兩個。
算起來不多,就一百兩而已。
但是....
文武百官們極有默契的一同翻閱書冊,庫府裡沒多少箱裝的金銀,而這種書到處都是,足有數萬冊!
造紙術是小皇帝在天統元年改良的,印刷術是小皇帝在天統二年發明的,都是惠及天下,流芳百世的東西。
結果你是用來做這種事的?
拿來藏銀子?
片刻後,魏瑾開口,正常人都做不出他那種表情:“內帑金銀和內務府記載,對不上。”
怎麼可能對的上啊!
大乾這十年來,每年軍餉開支四百萬兩,朝廷開支三百萬兩,地方州府開支五百萬兩,一年下來,摳摳搜搜也得花出去一千二百萬兩,而國庫一年收入,也就一千五百萬兩。
每年國庫能結餘三百萬兩左右。
這不是小數目了,先皇在世時,國庫空得能跑老鼠,咬著牙過日子,小皇帝登基後,最清廉的官員都胖了一圈,國庫依然能跑老鼠,都是吃得膘肥體壯的碩鼠。
而內帑的錢主要來源是口賦,也就是人頭稅,但天統二年就廢除了人頭稅,進賬不會有多少。
可事實呢?
只是書冊裡的銀錠,大大小小加起來,也有一兩百萬兩。
兵部尚書食指大動,兩眼放光,暗自盤算:“國庫的錢不能輕動,得走程式,各方稽核評估,還要和戶部扯皮對噴,很是麻煩,可要是能讓陛下從內帑裡調動銀錢,今天調撥,明天就能揮師北上!”
武人生性悍勇,道理他們都懂,春秋連年戰亂,百姓不堪其苦,新朝初立,要修生養息,但憋了十年,也該消消火了!
不過更多人還是懷疑。
“這錢...是陛下的嗎?”
“那賊人身負氣運,又沒發現丟了什麼東西,會不會是特意來皇宮劫富濟貧的?”
並不是劫掠皇宮,而是接濟。
接濟貧苦人家,小皇帝怎麼看,怎麼都像貧苦人家。
這種事,放在歷朝歷代都不可能,但放在大乾,放在小皇帝趙政身上,完全可能發生。
前些年,有個老叫花潛入皇宮,想去御膳房偷吃的,看完小皇帝的晚膳,搖頭走了,連夜扛來一隻老虎,還留了半隻燒雞幾百文錢。
這很合理,百官不由得陷入沉思。
“絕無這種可能。”魏瑾輕輕搖頭:“那賊人與咱家一個照面,就走了,沒那麼多時間。”
“會不會是先帝所遺?”
魏瑾拿起一錠銀子,倒立在手上,露出底部的小字:“有內務府大印,入庫時經過下頭的官員核驗,這邊是天統三年入庫,這邊是天統五年....”
這個時間點,先帝骨灰都寒了,就算是死而復生,也做不出這種操作。
有人不解:“有印字,說明經過了完整的入庫手續,為何會與記賬不符?”
內務府沒必要做假賬,在皇帝的內帑上動手腳,欺君之罪,誅三族起步。
而且太誇張了,百萬兩記成百兩,就是熊心豹子膽一起吃了,也不敢這麼玩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