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豆症的土豆,可不僅僅是長的大。
連帶著還有許多其他的影響。
比如難吃。
因為光合作用產生的糖類有機質因為庫庫都變澱粉了,氨基酸合成撈不著原料,積累的風味物質少之又少。
而連氨基酸都沒多少,由氨基酸形成的蛋白質就更別想了,少的跟大海里的腳踏車似的。
所以這土豆裡面既沒有氨基酸,也沒啥蛋白質,就剩下點維生素和礦物質,剩下全是澱粉和水。
吃進嘴全是澱粉坨坨。
這澱粉和寬粉粉條的澱粉結構還不一樣。
當然難吃。
瞭解了這些之後。
文英決定,加大劑量。
育種4.0啟動,超算啟動,基因表型環境大資料啟動,分離群/雜交組合模型啟動。
第一批篩選出129種組合。
找全國各地農科院、農大、研究所找到樣品進行雜交之後。
再使用智慧農業的高通量栽培加速技術,將這129種全部培育並按下快進鍵。
代價嘛,電費呼呼呼的漲。
唉,前面超算和試驗耗材才是真貴呢,這點電費相比之下不算錢。
還有,依靠著強大的特殊菌群土壤,這些新品種土豆在生長過程種性項就表現的十分明顯,長到一般就開始刷刷淘汰。
非常快速的進行篩選後,留下31種。
這一批土豆,是在原版大土豆的基礎上,又打上了轉錄因子GLKs,重新分配光合產物到植物的生長點,強化了大土豆的生長速率和生物量積累。
光合作用效率大大增強,同等面積的葉片和時間,合成的糖分等有機質更多。
這是F1代。
之後再分析,再模擬,期間用上各種奇奇怪怪的誘導啊,照射啊,鼓搗出54種組合,再重複之前的過程後,留下了9種。
在這期間,給大土豆加上了高光效特性,提高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並提升光合作用速率和擴大光照範圍。
前面是改的分配,這次是開源,讓光合作用加速以及弱光照也能進行光合作用。
這是F2代。
然後再再重複一遍,從9種變成了4種。
這期間,就用上了74128,增加了大土豆的生長速度,以及提早長土豆,提早膨大。
這是F3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