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474.莊稼把式 (2 / 3)

鋤草的這個動作裡,又有棍術的弓步撩棍、挑把棍,手腕一翻就是上步撩。

對,還有配合的步法。

許多長杆兵器的招數影子,好像這裡面都有啊……

見駱一航有所感悟,桄桄爺又說了。

“你再想想,拿(jue)頭翻地,一揚一落是個什麼招。在井邊上搖軲轆打水,擰腰轉手是個什麼招;你拿鐮刀割麥,一攏一拉是個什麼招;掰玉米的時候,左手穩右手挫是個什麼招。”

桄桄爺說一個,駱一航就模擬一種,越使這些動作,覺得越像。

待駱一航招術有感悟之後。

桄桄爺再次開口,“你再想想,磨盤磨面時候,你腳上怎麼發的力;一手掂鍋一手炒菜,手上怎麼用的勁。”

“你再想想,一手鋤頭挖坑,一手丟種,腳底下蓋土,融起來是個什麼路數。伱是怎麼順下來的,你腳底下會不會絆,順序會不會亂,腦子有沒有想。”

以及最後,“你想想在田裡幹一天,從早起到天黑,翻了四畝田,這一天你是怎麼幹下來的,中間你怎麼歇的腳,怎麼換的氣,怎麼幹的活。是蠻幹還是巧幹。”

——

桄桄爺的這番話。

駱一航聽進耳朵裡那是醍醐灌頂啊。

前面說的是動作和發力,很好理解。

後面兩個講的其實是節奏,一個是快節奏,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貫動作;一個是慢節奏,耐力及長時間戰鬥時候分配體力。

而這所有的,需要體會的,是一種感覺,對於身體控制的感覺。

要是放到武俠裡,桄桄爺剛才說的這番話,就是武功秘籍的一篇總綱。

提綱挈領定基調。

莊稼把式,確實是莊稼把式。

厲害,是真的可以很厲害。

農活別看簡單,動作發力都是幾千年來無數代勞動者一代一代總結提煉的,絕對是最省力,最有效的,也是對於人體最舒服的方式。

畢竟,千百年來幹農活可都不是輕省工作。

透過簡單的農活,把動作發力各種融會貫通,融進自己身體裡面,等學招式的時候再從身體裡往出引。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問題是,怎麼引出來呢?

駱一航在原地一直在琢磨,手裡比比劃劃。

桄桄爺看著心煩,搖搖頭,“瞎琢磨有個啥子用,給你的刀子呢,劈柴會不,上手劈。”

駱一航聽話放下鋤頭,拿起單刀。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