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教授給的發展計劃,是一份比較保守的方案。
核心是保護、維持、以及穩妥的擴張駱一航這片微生物菌群和諧的土壤。
“主要分為三個部分,核心區,備選區以及支援區。”
“核心區就是你這三十六畝已經擁有菌群的土地。”
“備選區則是準備改良的土地。穩妥起見,暫定五十畝。”
“支援區則是為前兩個區域提供有機質,按照一比三的比例,暫定一百五十畝。”
齊若木介紹道。
齊若木和駱一航現在正在臺子上測算農田面積。
走的不是駱一航家自己的田,而是外圍村裡的荒田。
齊若木抱著一塊六十公分長,四十公分寬的塑膠墊板,隨著走,隨著在上面畫圖。
用不同顏色的筆。
“由於核心是菌群,所以無機質,也就是普通化肥無法養活菌群,應該捨棄不用。”
“又由於你家土壤菌群的特殊性,維持如此豐富的菌群,就需要非常豐富的有機質。也就是大量的生態肥”
“而杜教授推測,菌群是由於本地小氣候所形成的,同樣是為了穩妥起見,生態肥的提供者,最好也處於小氣候環境下。”
“就是支援區。”
齊若木在板子上畫了巨大的一個圈,佔了整個臺子上田地的一半。
“這部分就是支援區,這裡種植大規模的農作物,最好是體型大,種植密集,單位面積有機質量大的作物,推薦玉米、南瓜、土豆、紅薯等。”
“這部分的作物不是用來食用或售賣,主要用作生態肥的原料。”
“當然,賣點吃點也無所謂。”
“支援區可以隨便用肥,外購生態肥最好。”
“支援區生產的肥料,用於核心區菌群生長,農作物也用,長出來的優質作物你自己處理就行,建議賣貴點。”
“而核心區肥力增強,菌群擴大之後,就可以轉移到備選區,培養新的菌群。”
“然後嘛,備選區也變成核心區,再繼續選定新的備選區。”
“就這樣一塊一塊又一塊,把伱這小環境都變成核心區。”
“然後嘛,你就發大財啦,開公司,融資,上市,新三板,嘩啦嘩啦往家裡摟錢。”
大致的步驟很好理解,駱一航忽略掉齊若木在中間發揮的那些亂七八糟,總結了一下說道,“也就是說,我先要包二百畝地,然後開荒種玉米對吧。”
“少點無所謂,快慢的問題,注意一比三的比例就行,備選區一,支援區三。四十畝、八十畝、一百畝、二百畝、八百畝也無所謂。”齊若木隨意說道。
然後衝駱一航抬了下下巴,“我覺得最好多包點,有備無患。你懂的。”
駱一航默默算了下,二百畝,包地要四十萬,賣一個多禮拜小龍蝦就出來了。
無所謂
問題是扣棚。
“齊哥,核心區,我想弄大棚的話有影響嗎。”
齊若木想了想,點點頭,“有影響,第一,扣棚之後取土不方便,你往備選區運土麻煩。第二,大棚種植農作物生長快產量大,消耗的有機質就多,你支援區要擴大。一比五吧。”
那就是兩百畝變三百畝,無所謂。
“那我要是還想種蘑菇呢?”駱一航又問。
齊若木搖搖頭,“你要拿核心區種玉米嗎?不划算啊。”
駱一航同樣搖搖頭,“我玉米賣的很貴。”
“能有多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