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那會兒,平安溝的人,可是眼睜睜看著工廠的雙職工們,拿錢不當錢。
看啥都新鮮,啥都能賣出去。
後山的筍子,野地裡的薺薺菜,河裡打的魚,屋後養的雞,甚至田溝溝裡逮的青蛙蛤蟆。
離著近、東西好賣,還賣的貴。
平安溝那些年紅火的啊,大瓦房一片一片的起。
生活雖然不錯,但村民們還是羨慕廠子裡的人。
這麼多年接觸下來,廠裡什麼情況大家清楚的很。
只要進了工廠,起步一個月就能拿兩百多塊錢,那可是九十年代初代兩百多。
什麼概念呢。
1985年,農村人均年收入397塊;1990年高些,630塊。
平安溝這樣有額外收入的,勤快一點,一年能掙900多。
相當於新進廠的工人4個月的工資。
而且廠裡的工人還有福利啊。
單身有宿舍,結婚給分房,還是樓房。
看病有職工醫院,買東西在廠裡的百貨商店,東西便宜花樣還多。
要玩兒的,有游泳池、旱冰場、電影院、檯球廳,職工之家還有舞會。
生了孩子廠裡還有託兒所和子弟學校,美滴不行不行。
這還是普通工人。
如果更進一步,當上技術員。
工資起步就五百塊,分房子直接上“新加坡”!
就是在山坡上新蓋的樓房,跟電視裡大城市的一模一樣,又大又漂亮。
如此待遇,村民們哪能不羨慕。
羨慕壞了。
但是,想到廠子裡上班的話,工廠是敞開歡迎的,只要能達到他們的要求,來多少要多少,那時候缺人缺的厲害。
可這要求嘛。
最基礎的就是,普通工人至少職高中專學歷,技術工種更得大學畢業。
一輩子在山窩窩裡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直觀的感受到了,唸書真有用。
然後嘛,平安溝的孩子們哭了,被家長們逼著死命的學,唸的不好竹筍炒肉都是輕的,那時候真有被打斷腿的娃。
後來。
1994年。
國企改革。
廠子的子弟學校初中和高中,開始對外招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