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王二位理念之爭,隨著《尋味》節目的播出,都變成名梗了。
這兩人,就像漢初的項羽和韓信。
徐師傅是項羽,精兵良將貴精不貴多,選鋒衝陣所向披靡;王師傅反過來,像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啥歪瓜裂都能給它揉成強兵。
兩種思路都沒錯,不過對這裡的大廚和老饕來說,還是徐師傅更合他們心意。
介紹完自己的藏品之後,徐師傅從下層糧食區,抽出一個盒子。
“竹瀝粥需用小米或粳米,最好的小米我這邊用完了,今年的剛種下還沒收。咱就用粳米吧。”
對此,大家都沒有意見。
只是有些好奇,最好的小米是什麼,讓徐師傅小米那格寧可空著,也不找替換。
不過徐師傅沒打算解釋,而是開啟了自己拿出的粳米,“本地竹瀝,那就用本地的米,洋縣五色米里的綠粳,最適合煮粥。”
眾人湊過來一看,包括兩位林師傅在內,都大感驚異。
帶顏色的米也不是沒見過,黑米、紫米、胭脂米都常見,但這綠顏色的米,還真沒見過。
徐師傅手裡這盒米,還真是綠色的,嫩嫩的淡淡綠色,顆粒比較小,圓滾滾的。
與常見的米不大一樣。
(綠米我家裡一直備著,熬粥用,只熬粥合適,蒸飯太貴。別用電飯鍋,用燃氣灶,熬的時候特別特別香,不過喝起來和其他的米粥沒什麼區別。)——
熬竹瀝粥很簡單,前面跟普通粥一樣,快熬好的時候再加竹瀝就行。
徐師傅將綠米淘洗三遍,入鍋加水,點火煎煮著。
隨後又從保險櫃裡拿出了天麻,交給林壤明,“略陽秦嶺深處,嘉陵江源頭,1800米高山野植,方圓十公里無工業汙染,連人煙都稀少。載重時間三年足時,去年十月藥性最高時候採摘,國營藥廠退休老師傅炮製。”
林壤明接過,託在手裡仔細觀看。
現在常見的天麻,一年就能長的跟芋頭似的,一隻手攥不過來,又大又圓潤。
而手裡這根,三年陳的天麻只不過拇指大小,顏色呈灰黃色,頂頭透出些許嫩紅。
表面看起來乾癟坑窪其貌不揚,但是上面一圈一圈的紋路清晰可見。
林壤明對藥材是有研究的,看著這一圈圈紋路和頭上透的紅,嘖嘖稱奇,“好東西啊。”
“那是自然。”徐師傅一點都不謙虛,應了一聲後又問,“還需要什麼,我給你找?”
林壤明看到徐師傅的收藏後,手已經癢的很了,一點沒客氣,“蓮子、老薑、陳皮、八角、猴頭菇。”
“好說。”徐師傅答應下來,埋頭在他的大櫃子裡尋找,“陳皮自然是新會陳皮;蓮子,有廣昌白蓮、向陽湖蓮、建寧通心蓮、裡葉白蓮子……”
他光是蓮子就有好幾種。
“用建寧通心蓮,主補心脾,做豬肚湯最是合適。”林壤明急忙說道。
“那行。”徐師傅取了些通心蓮子,然後又唸叨著,“老薑和八角用店裡的就行,平安溝的,絕頂的好貨。”
林壤明自然是沒有意見。
不管吃飽,只講究吃好的平安溝,名氣現在大得很嘞,至少在廚師界和美食家圈子裡,只要是平安溝產的東西,就不做他想。
只可惜這家特殊,只喜歡做成品,原始食材輕易弄不到。
沒想到這邊就有,那肯定得拿來試試。
而猴頭菇……
林昌賢突然問道:“猴頭菇在這裡面是有什麼功效?”
“滋補。主要是增鮮。”林壤明回答說。
“那就換一個。”林昌賢從後廚材料架上取過一個小筐,“增鮮的話,咱們有美味菇啊。”
林壤明一拍腦門,“我怎麼把它忘了,就換美味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