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韓信並沒有斥責自己,蒯通心中有了數,誠懇無比地說道:“我願意推心置腹地向您表達愚陋的誠意,就怕您不能採納我的建議。現在為您著想,不如讓他們兩方都得到好處,共同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勢必無人敢先發難。”
蒯通的意思,就是天下三分。
三足鼎立,相互牽制。
說實話,韓信有點心動。
但是,要想天下三分,談何容易?
韓信自覺自己的底蘊還差了一點。
此時,蒯通又繼續說道:“憑您的賢達聖明,又有眾多身穿鎖甲的軍隊,佔據強大的齊國,聯合燕、趙兩國,出兵到空虛之地控制他們的後方,順應民心,西向制止楚、漢間的爭鬥,使士卒免於死亡,天下之人,誰敢不聽從!您按照原來齊國的版圖,擁有淮、泗之間的土地,以恩德安撫諸侯,拱手安居,禮讓賢士,那麼天下諸侯都將競相朝拜齊國。”
最後,蒯通還來了句:“我聽說‘上天賜予而不接受,反而會受到罪責;時機到來而不行動,反而會得到災禍’,希望您深思熟慮。”
韓信思索良久,緩緩說道:“漢王待我不薄,我怎能見利忘義、背恩忘德呢?天下人又會怎麼評價於我?”
蒯通鼓動三寸不爛之舌,一股勁地勸說說道:“當初常山王張耳和成安君陳餘結下生死之交,等到為張饜、陳釋的事而爭吵,常山王抱頭鼠竄,歸附漢王,借兵束下,戰於鄗北,成安君死於泜水南岸,身療分家。兩人結交之時,親密無間,天下沒有人能與他們相比,而最後卻自相殘殺,以至於滅亡,這是為什麼呢?禍患產生於慾望太多、人心難測。現在您忠心耿耿地與漢王交好,不會比那兩位關係更緊密,而所爭論的事情又往往比張饜、陳釋的事情重要。”
“俗話說:‘野鳥捕盡,獵狗就會被烹殺;敵國破滅,謀臣就將死亡。’所以從交友這方面說,沒有人能超過張耳和陳餘;從忠臣這方面說,沒有人比得上大夫文種。這兩個事例,應該說足以做為借鑑了,希望您好好想想.況且我聽說勇力和謀略使君主感到畏忌的人將難保性命,功業壓倒當世的人將得不到獎賞。你的功業天下無雙,謀略世間少有。現在您功高難賞,威重君畏,歸附楚國,楚人不信任您;歸附漢國,漢人害怕您。處在人臣的地位,而有高於天下的名望,我實在為您擔心。”
看著康慨激昂的蒯通,韓信沉默良久,然後說道:“先生暫去休息,我要認真考慮一下。”
蒯通的一番話,讓韓信心中頗為觸動。
但是,相比蒯通的激進,韓信要穩妥了許多。
思索良久之後,韓信修書一封,派出使者,送到劉邦這兒,先看看劉邦的反應。
這一日,劉邦正在宴請張靚和陳平。
之所以是張靚和陳平,主要是答謝張靚的下邑之謀和陳平除去范增的功勞。
陳平和張靚並沒有聯袂而去,而是錯開了時間段,先後來到劉邦這裡,入宴就坐。
韓信的使者送上書函。
劉邦也不避諱張靚和陳平,讓使者大聲宣讀書函。
那使者以韓信的口吻,稟告劉邦說:“齊人狡詐多變,反覆無常,南邊又與楚相鄰,如果不設王,就難以鎮撫齊地。望能允許我為假齊王,代理齊地。”
韓信翅膀硬了?要自己起飛了嗎?!
劉邦聞言,一股戾氣從心中狂湧而出,當即破口大罵道:“我久困於此,朝夕望他前來助我,想不到他竟要自立為王!”
相比狂怒的劉邦,陳平和張靚就要清醒多了。
韓信的向背,對楚漢爭霸的勝負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況且,韓信遠在齊地自立為王,劉邦鞭長莫及,根本無力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