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酈食其攻擊的這個點,再結合前一個說封禪結合起來,張靚發現,這簡直就是在大罵始皇帝好大喜功,不顧民眾之死活。
酈食其膽子大,而且有兩把刷子。
拜月文會會場大多都是熱血沸騰的年輕人,儒生還居多。
酈食其一番慷慨激昂頓時引起了全場共鳴,整個會場一片熱烈的掌聲。
酈食其結束自己的陳述,在掌聲之中,面對張良、李慕白和司馬欣微微欠身說道:“區區淺薄見識,不成體系,還請三位文友點評指教。”
場上三位,都是文魁的競爭者。
真要是就事論事,跟酈食其爭論這個話題的話,那就是落入下沉了。
司馬欣笑著說道:“酈兄高見,怎敢指點,不過,區區也有一些淺薄見識,且也說來聽聽,但博得名家一笑……”
說完,司馬欣臉色一正,肅然說道:“剛剛酈兄曰,大秦一統六國,車同軌,書同文,乃大勢所趨,吾亦覺如是,然有一點,吾覺大秦之政頗有偏差……”
司馬欣的認為,大秦國策裡邊的書同文,過於嚴苛,不利於諸子百家的發展,鉗制了民眾思想。
司馬欣覺得,六國文字,各有特點,一下子都被滅了,簡直就是文化的損失,相當不利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家不分不富,要想達到文化的繁榮,那就需要解放書同文。
這是司馬欣的觀點。
聽了司馬欣這個觀點之後,張靚心中產生了一個相當怪誕的想法,那就是,中華大地的大一統格局和歐洲世界的小國林立,這兩種文化模式,到底誰好誰壞的問題。
過去,張靚其實並沒有深刻地去思考這個問題。
張靚只是本能覺得,泱泱華夏,五千年文明傳承不斷絕,泱泱大國氣象,世上無雙。
但今日,張靚卻從司馬欣這兒聽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
雖然說,司馬欣的這個觀點還很不成熟,也很值得斟酌,但事實上,他的這個觀點如果拿到前世的二十一世紀去討論的話,很可能就是一個哲學觀點了。
那就是,到底是大一統的好,還是百花齊放的好。
歐洲各國,各有各的文明特點,各有各的語言文字,各有各的民族風情,但是,他們就是不能大一統。
泱泱華夏,語言雖然千姿百態,但文字統一,人心也是統一的,跟歐洲有著極大的區別。
回想華夏百年恥辱歷史時期,張靚突然想起,那時,一大批有志青年,一大批愛國志士,曾經一度極度地否定華夏文化,一度失去了文化自信,甚至是,魯迅都曾經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當然,魯迅先生說的漢字,指那種書寫極為麻煩,只有真正讀書人才會寫的繁體字。
但他說的,真的只是漢字嗎?還是漢字後面代表的文化。
思來想去,張靚覺得,司馬欣的這個觀點,過於理想化,而且,或許跟他的性格有關,他這不是百花齊放,而是四面開花,想左右逢源。
如果說,酈食其的風格是激情昂揚的話,那麼,司馬欣的風格就是娓娓道來。
這兩位,都不愧是曾經的老文魁,說古論今,那是一套一套的,都很有其說服力和感染力。
張靚覺得,如若自己沒有前世的歷史經驗,絕對搞不定這兩尊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