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下一站去浡泥(今汶萊)。”鄭和對鐵塔說,“這個國家與大明的關係非同一般,他們的王室還有華人血統呢!”
“哦?真的嗎?那你給我好好說道說道。”鐵塔一聽興趣來了。
“洪武年間,朝廷派了一位姓黃的總兵出使浡泥。黃總兵到了那裡之後,不僅幫助當地人發展生產,還多次領兵趕跑了侵略者。浡泥國王非常仰慕華夏文化,又很欣賞黃總兵的才能,就把自己的女兒下嫁給他。俗話說好事成雙,國王的弟弟也娶了黃總兵的妹妹,兄妹倆一為駙馬,一為王妃,這在南洋傳為佳話。有了這層特殊的關係,我們兩國之間的貿易繁榮,人員往來也很頻繁,浡泥是南洋諸國中華僑最多的國家。”王大人對這段歷史也很瞭解。
“後來呢?”鐵塔小時候養成的好習慣一直沒忘,聽故事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多提問,這樣別人才不會覺得乏味。
“後來那位黃總兵被浡泥國王冊封為‘麻那惹加那’,也就是一字並肩王的意思,他曾經率領一百多人的使團來華夏朝貢,可惜在訪問期間不幸病逝,後來以君王之禮葬於南京。”鄭和感慨不已,“這是迄今為止海外華僑獲得的最高榮譽了。”
“想不到還有這樣一樁軼事,你們不說我還真不知道呢!”鐵塔一臉微笑,對浡泥也有了許多好感。
這日目的地到了,浡泥國王早已在港口等候,看到威武的鐵塔王時不禁讚不絕口:“華夏地大物博,人傑地靈,果然名不虛傳。”
鄭和與國王進行了友好坦誠的會談,雙方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兩國的友好關係由此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晚宴結束後,兄弟幾個像往常一樣坐在一起喝茶聊天,鄭和說道:“鐵塔王,王大人,如今有很多華僑在浡泥生活,作為巡閱使我應該去慰問一下,給他們帶去祖國的問候,幫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我真的不希望再出現像呂宋那樣排華辱華的事件。”
“應該的。”王大人笑道。
鐵塔又加了一句,“給他們多帶點禮物去。
鄭和早就讓人調查清楚了,華僑們在這裡建立了一個唐人村,距港口只有一百多里的路程,他們來浡泥的時間少則兩三年,長的已經超過了二十年,憑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勤勞與智慧創下了一份殷實的家業,雖然身處異國他鄉,但一切風俗習慣還是按照華夏的傳統。
第二天拂曉,兩艘寶船乘風破浪往唐人村而去,鄭和此行帶了很多家鄉的特產,有豆瓣醬、梅乾菜、腐乳、火腿等等,當然也少不了祖國的美酒佳釀,準備得如此充分,應該是很早就有了這個計劃。
經過半天的航行,寶船來到一個小島,島的東邊居然還有一個深水碼頭,寶船可以停靠。
島上有很多身穿漢服的人,一打聽才知道這裡就是唐人村,同胞見面憑直覺就已經知道了對方的身份,同為炎黃子孫,身體裡流淌著龍族的熱血,這份親切感不管多遠的距離都隔阻不了。
華僑們看到祖國來的親人都是激動不已,鄭和將衣物,油米,特產一一發放給每戶家庭,大家開心的就像過年一樣。
“所有人都來領了嗎?”鄭和問村長陳伯。
“還有一戶人家沒有來。”陳伯猶豫了片刻,還是如實回答。
“他是不是有事走不開呀?沒關係,我叫人送到他家去。”鄭和考慮的很周到。
“不是的,因為他沒有住在這裡,還住在山區的老唐人村。”陳伯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鄭和。原來華僑們剛來浡泥時,是住在離此處五十里外的山區,那時候他們都不富裕,住在山區可以打獵充飢,還有充足的木材取暖,雖然交通不方便,但可以節約一大筆開支,積攢了一些錢後,他們才陸續搬到這裡建立了新的唐人村,還修了這個碼頭出海做生意。
“沒來領物資的是劉伯,他和我同一年來的浡泥,我們是同鄉,關係也很好。劉伯的兒子前年出海時遇上風暴不幸遇難,老兩口非常傷心,就一直住在山上不肯搬過來。我勸了很多次他們總是不聽,還跟我說在山上已經住習慣了,在這裡看見大海就會想起死去的兒子,只會徒增傷感。我知道他是不想麻煩我們,勸了幾次之後也只能隨他了。”提起這個頑固的老鄉,陳伯也很無奈。
讓兩位老人孤苦無依的住在山上,這也太不像話了,鄭和的臉色漸漸沉了下來。
“鄭大人請放心,我們都很關心他,每個月都會給他送些東西去,生活不成問題。”陳伯知道鄭和在擔心什麼。
鄭和的心情這才好轉,說道:“陳伯,你馬上安排一個人帶路,我們現在就去看他,祖國不會忘記任何一位華僑。”
聽了這番感人肺腑的話,陳伯感動得老淚縱橫,轉頭叫了一聲:“小華,你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