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更關鍵的是,這個嗩吶非常符合主角“入殮師”的身份。
畢竟大多數人提起嗩吶,第一個想到的肯定不是京劇樂團,而是紅白喜事。
“百般樂器,嗩吶為王,不是昇天就是拜堂!”
“千年琵琶,萬年箏,一把二胡拉一生,嗩吶一響全劇終!”
“曲一響、布一蓋,全村老小等上菜,走著走、抬的抬,後面跟著一片白!”
“……”
當然,既然選擇用嗩吶,裡面的配樂也得調整。
在原版的《入殮師》中,劇情在幾個特定的場合中放入了三首國際名曲,分別是貝多芬的《歡樂頌》,勃拉姆斯的《搖籃曲》以及巴赫與古諾的《聖母頌》。
特別是電影中大悟為社長拉奏的那首《聖母頌》,旋律低沉,配合他在雪山背景下拉大提琴的唯美鏡頭,可謂是動人心絃!
小日子現在已經算是脫亞入歐的國家了,用西洋樂器無可厚非。
但華夏這邊還是用嗩吶比較合適!
嗩吶一響,那種刻在DNA裡的“出殯”畫面立馬就能浮上眼前,代入感瞬間就可以瀰漫在心間。
更何況,劇本內容現在已經被改成了講述華夏入殮師以及喪葬文化,用嗩吶自然要比大提琴更加合適。
與此同時,嗩吶的出現也充盈了男主角的人物形象。
原本是京劇團嗩吶手的他,從一個京劇戲曲表演者突然轉變成了入殮師,職業和心態直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他手中原先是為生者奏樂的嗩吶,隨著他身份的轉變,也逐漸變成了為逝者送葬的哀樂。
樂器本身沒有變化,嗩吶依舊還是那個嗩吶,但吹奏者在經歷了身份和心態的轉變後,卻帶來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音樂!
而男主心態和身份的轉變,再加上兩種截然不同的吹奏風格,自然也會直接影響到影迷們的情緒。
反差一旦出現,代入感加上情緒的共鳴爆發,意境頓時得到了昇華!
這就是陳飛想要的效果。
寧皓先前還有些擔憂,畢竟如果男主角是一名嗩吶演奏者的話,這便意味著陳飛必須得學會吹嗩吶。
他可以不那麼精通,畢竟後期可以進行配音。
但基本要領還是要熟練掌握的,嗩吶該怎麼吹,以及隨著音樂的變化,動作和神態又該怎麼變化,這些都是他要表現出來的。
只是讓他非常意外的是,陳飛在音樂方面竟然也有非常高的造詣!
嗩吶剛拿來劇組,他便秀了一段《大出殯》,那叫一個嘹亮,聽的寧皓都有種想躺下的念頭。
陳飛聳了聳肩,非常熟練的把哨子咬出來,順手塞進了耳朵裡,“我只會吹,但我不會做編曲,到時候還得請人來幫忙。”
說起來也挺有緣分,他小時候還跟著老爺子跑了一段時間民樂團,就是給人在紅白喜事上吹嗩吶。
憑藉著這們手藝,高中三年的學費就這麼賺到手了。
而且系統那邊也挺給力,很早之前還給他獎勵了一項“聲樂精通”技能,雖然只有2級,但也足夠他拍戲用了。
寧皓樂呵呵的回道:“我拜託了任總幫忙,他已經找好人了,過幾天就會進組幫忙的。”
在原劇中,給電影《入殮師》配音的是RB著名作曲家久石讓。
關於這位到底有多厲害,姜聞導演非常有發言權,兩人之間可謂是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羈絆!
用他的話來講,久石讓可是比莫扎特還要厲害那麼一點點的配樂大師!
“任總?”陳飛頓時有些好奇,“他找了誰過來幫忙?這部電影對配樂的要求極高,一般人恐怕拿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