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自從劉鑫宇驟然離世之後,幽州的戰事便一直處於緊張狀態。
而今,唐玄宗被惡疾纏身已有多日。縱然太醫們絞盡腦汁為其診治,卻也並無太大起色。
正當滿朝文武為其憂心忡忡之際,更加糟糕的訊息便迅速傳遍了整個京城。
果不其然,一直被視為邊境重鎮的幽州,沒有了劉鑫宇的督導與統領,不出數月便被契丹大軍攻陷。
如今,契丹軍隊已然進入了幽州城,進而開始在城內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城中百姓也因此而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此事一出,京師震動。
然而情勢雖十萬火急,卻是不能讓唐玄宗知道,否則必將會加重他的病情,進而危及龍體。唐玄宗若有閃失,可就不僅僅是丟城失地這般簡單了,那將是一場暴風驟雨。
有鑑於此,以朱靖祺為首的眾大臣便與高力士商議,暫且按下此事不說,且待陛下病情有所好轉,再行告知不遲。
遠在幽州的可突於得知唐玄宗病情危重,以致於不能親理朝政,是大喜過望。
而今契丹軍兵鋒正盛糧草充足,又奪取了幽州以為安身之所,真可謂是雙喜臨門。
然而,正當眾將士因此而歡欣鼓舞之時,可突於卻是憂心忡忡。
因為他的心裡十分明白,此刻的契丹軍雖是兵強馬壯,但卻早已沒有了昨日的威風。即便此時契丹軍佔了上風,那也是在唐王朝內部混亂的情況下僥倖取得的成就。一旦唐玄宗病情好轉,他們的下場可想而知。
而今契丹軍剛剛大獲全勝,將士們難免會驕傲自滿。此種狀態之下,若再想與之相抗衡無異於螳臂當車以卵擊石。為大局計,可突於必須要為契丹尋一個長久而安全的出路。
正當他對此一籌莫展之際,想不到唐玄宗的病情竟越發嚴重起來。似這般,正好乘此機會要挾大唐,藉以取得更多的土地與錢糧。
事不宜遲,自以為時機已然成熟的可突於,在攻佔幽州十日之後,便差人將一封書信帶給了朱靖祺。
此信名為和談,實則是假借和談名義惡意敲詐。
信上所說之內容大致是這樣的:大唐若想讓契丹大軍撤出幽州倒也不難,但卻要以北面邊境上的數十個州縣作為交換條件。否則的話,契丹軍將會聯合突厥各部及其他部族起兵圖存。待到那時,戰火重燃,生靈塗炭,一發不可收拾。
朱靖祺見狀,頓時被氣得咬牙切齒。想不到他一個小小的契丹首領,竟然威脅到大唐天子的頭上來了。
朱靖祺本不想理會此事,可轉念一想,如若真的把可突於逼急了,最終致使他孤注一擲狗急跳牆,那可就大事不妙了。眼見情勢已然萬分危急,朱靖祺便開始苦思應對之策。
正當其一籌莫展之際,江星河卻突然不請自來,說是有辦法解決朱靖祺的燃眉之急。
朱靖祺見狀,當即便把江星河請了過來。而後,江星河便向朱靖祺說起了他的計劃。
朱靖祺原以為江星河此來,乃是為了與之商量如何除去可突於這個心腹大患,卻沒想到江星河居然讓朱靖祺暫且答應他的無理要求。
朱靖祺聽後,是大為震怒,並一再聲稱此事絕不可能。
江星河見狀,不緊不慢地對其說道:“太師莫要動怒,你以為我真的要將這些寶貴的土地拱手讓與他人嗎?這不過是一個緩兵之計而已。”
“何為緩兵之計?你到底有何良策,快快告知於我!”朱靖祺轉過身來,迫不及待地問江星河。
原來,江星河是讓朱靖祺先假意答應此事,進而先行穩住可突於。而後再以此事事關重大,必須當面商議為由將可突於誘騙至長安城。待到可突於踏入京城之後,再設計將其秘密剷除。只要可突於一死,契丹軍必然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態。到那時,再想擊退叛軍,豈不是易如反掌?
朱靖祺一聽這話,當即便稱讚江星河是諸葛亮再世。如若此計成功,他們二人便可高枕無憂矣。
而可突於在接到回信後也是猶豫不決,他雖是一介武夫,卻也並非是那有勇無謀頭腦簡單的魯莽之人。
此時可突於已然意識到,這一定是朱靖祺的陰謀。此番長安之行必是兇險萬分,很可能有去無回。
然而有道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身為統軍將領都臨陣退縮,何以服眾?
他們自認為可以要了我的命,然而我也不是那麼好欺負的,權且看看究竟鹿死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