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釋:徐庶,徐元直。襄陽名士,諸葛亮好友。史上曾助劉備大敗曹軍,後母親被曹操抓捕,徐庶不得已前往曹營,但徐庶為報劉備知遇之恩,終生不為曹操獻一策。)
徐庶看向劉表和劉琦,點點頭道:“好吧,我再多留幾日。”
“多謝先生。”
“先生請坐。”大難臨頭之際,劉表也是愛才。
待徐庶坐下後,他問道:“先生可還有退敵之策?”
“曹軍不是已經被困在襄陽城中了嗎?他們沒有糧食,沒有補給,三日之內必亂。屆時,大人只需遣一支勁旅,殺入城中,收復失地即可。”
“話雖如此,可曹操的軍隊,極為悍勇啊...。”劉表皺眉道:“更可慮者,曹操親率大軍,正朝我荊州而來,不日既到。”
“大人是想問我,怎麼退曹操的大軍?”
“是啊。”
徐庶微笑道:“我有上中下三策,可退曹賊。請大人斟酌。”
“先生快快說來。”
“遵命。”徐庶道:“大人派使者前往河北、西涼,請袁熙、馬騰出手,攻打曹操的屬地,曹操後方大亂,非退軍不可。此為上策。”
劉表道:“河北和西涼,距此太遠,我怕來回耽擱,趕不及救援荊州。先生還是說中策吧。”
“中策就一個字,拖!”徐庶道:“曹操遠道而來,糧草供應不足。急於速戰,大人不可中他的計。應該扼守緊要的關卡,只要堅守一個月,曹操必退軍。”
“此計倒可行。但恐難敵曹軍精銳,無法堅守一月之久。敢問先生,下策是?”劉表的神情有些尷尬。徐庶連獻兩策,都足以令曹操退軍,他卻沒有膽量採納。
“至於下策嘛...。”徐庶道:“下策也是一個字,戰!襄陽城中的曹軍,已經斷糧。大人可調集全部的精銳,在曹操到來之前,將其殲滅。之後駐守襄陽,以待時變。”
徐庶的三策,看起來不同,實則都差不多。
尤其是中策和下策,都需要作戰。只是傾向不同,一個意在拖時間,一個要殲滅曹軍。
劉表素來懦弱,知道荊州軍陸戰不行,敵不過曹軍,便不想作戰。只想讓曹操退軍,守住荊州罷了。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他不想跟曹操結仇,省得日後曹軍不斷侵擾,荊州陷入無窮的戰火。
“先生的三策,都極好。”劉表想了想後,說道:“我都採納了。立刻派人去河北、西涼,請袁熙、馬騰攻襲曹操的屬地。另外,我會想辦法逼走曹軍...。”
劉表的話,著實叫人生氣。
徐庶問:“大人為何不與曹軍一戰呢?此時賊軍勢窮,大人的兵力是襄陽曹軍的三倍,一戰之下必勝!”
“這樣一來,我荊州府不就與曹操結仇了嗎?”劉表說道。
“原來大人是不願戰...。”徐庶想了想道:“既如此,我還有一策,可兵不血刃,逼走曹操。”
“啊?竟有如此計策?”劉表大喜道:“先生快快說來。”
徐庶道:“請大人修書一封,派使者送去給曹操。就說他的五萬大軍,已經被圍困在襄陽城中,無論如何也出不來。袁熙和馬騰,也將在不久後,攻襲西都長安、兗州,逼迫他撤軍。曹操多面受敵,又擔心襄陽城中的軍隊被殲滅,必會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