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不理解的農業大臣,弗朗茨沒有進行解釋。這種隱晦手段,根本就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解釋清楚的。萬一洩露了出去,引起了各國的警惕,反而不美。
等事情發生後,再暴露出來那就無所謂了。政府可以降低關稅,先看國內的農民答不答應。
就算是強行實施了,難道還能夠指望在金融領域嚐到了甜頭的資本家回頭不成?
沒有嚐到甜頭的更不用考慮,不同於實體經濟,玩兒金融一賠到底,那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賺得是暴利,賠出去的也是真金白銀。財富就是一個數字,今天億萬富翁,明天天台上見。這種事情倫敦、巴黎、維也納幾個金融中心,每過一段時間都會上演。
下黑手歸下黑手,該減產的還是要減產。開啟窗戶,望了望天空,弗朗茨補充道:“這些暗中進行就可以了,不要搞得人盡皆知。
農業部的工作重點,還是要想辦法削減糧食產能,推廣經濟作物種植。政府可以鼓勵企業和農民簽訂種植合同,讓他們安心。
我看某些地區,貴族們搗鼓出來的農業合作社,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大家聯合起來種植規模上去了,和企業談判也更加有底氣。
政府可以推動一些建立類似的半官方機構,或者是單純的民間機構。由民眾自由決定是否參與,管理機構也讓他們自己選舉。”
農業合作社也不是新事務了,在歐洲很多地區,都有這種互助共贏的組織。
真正在奧地利發展起來,還是廢除農奴制和土地革命過後。最初的目的也不是為了互助,主要是貴族們想要保持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就出面建立了這種組織。
即便是到了現在,也不是什麼人都能夠加入的。封建糟粕隨處可見,加入這些組織的不是家臣,就是原來的農奴,拒絕接受其他加入。
尤其是奧地利殖民時代開啟後,看到有貴族透過這種模式在最短的時間內拉出一支支私軍後,幾乎所有的封地貴族都意識到了“農業合作社”的作用,紛紛行動了起來。
事實也證明,這種知根知底的私軍,要比外面招募的僱傭兵靠譜的多。
非洲大陸可不是什麼善地,尤其是發了財過後,背叛、出賣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僱傭兵殺死僱主的事件也在民間廣為流傳。
或許是因為忠誠,或許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弗朗茨還沒有聽說哪個貴族,被自家的私軍造反給咔擦了。
忠誠也不是白給的,要讓人家賣命,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平常時期收買人心,就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糧食收購季節,作為農業合作社領頭羊的貴族會出面和商人交涉,或者是直接組織人把糧食運出去銷售,避免了被商人壓價。
又比如說:推廣農業耕耘技術、協調民間矛盾,偶爾還兼職放貸救急。
這方面老牌大貴族做得更好一些,他們早就吃飽、洗白上岸了,不會輕易拿自家聲譽開玩笑。
……
幸好這是歐洲大陸,要不然就這些傢伙的做法,早就掉腦袋了。
弗朗茨都想過要不要把這些封建殘留踢出去,後來考慮到自己也是封建殘留,默默的選擇了看不見。
收買人心,就收買人心吧。反正都只是在他們原來地盤上活動,又沒有亂伸爪子,更沒有想要造反,弗朗茨也懶得管了。
有這些人在地方上看著,還可以保境安民,至少山賊、土匪、革命黨之類的,都被他們拿去換了軍功。
沒錯,在奧地利抓革命黨也是軍功,對這些敢造反的存在,弗朗茨是不遺餘力的打擊。
窩藏、包庇革命黨,那麼對不起,不管是誰都不要想好過,無非是怎麼死的問題。
前車之鑑猶在,流放北冰洋的倒黴蛋貴族最有發言權。當然,如果幾百年後科技發達,能夠把冰封狀態的人救活,沒準他們還有機會控訴弗朗茨的暴行。
除了有組織的,自然就是沒有組織的了。既然這些組織有積極作用,弗朗茨自然不介意推廣。
要進行農業結構調整,要說服廣大農民太難了。政府強制執行。只會把事情弄的更糟糕。
不讓農民種糧,總得告訴該種植什麼吧?這種事情,弗朗茨真不敢相信官僚。
官僚們可以屁股一拍腦袋就做出了決定,然後拍拍屁股走人,到時候種植出來的經濟作物能不能賣出去,就沒有人知道了。
這個後果比糧食產量過剩更嚴重,糧食就算是賣不掉,還可以留著自己吃,至少保證農民不會餓肚子。
經濟作物要是賣不出去,那就只能爛地裡了。一年絕收能夠咬牙支撐,要是連續幾年都是如此,這個恐怖後果,想想弗朗茨就不寒而慄。
霍爾斯不反對建立農業合作社,已經有過很多成功的案例,確實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只要延續複製成功經驗就可以了。
略加思索過後,農業大臣霍爾斯回答道:“是,陛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