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裡克登賓斯基警告道:“科蘇特先生,從軍事上的角度出發,我不得不提醒你,義大利邦國贏得這次戰爭的希望非常的渺茫。
四個義大利邦國,正在投入力量和奧地利血戰的只有撒丁王國,他們就算是僥倖攻克了威尼斯,也沒有支援匈牙利的實力。”
義大利地區的盟友靠不住,法國人就更加靠不住了,他們自己都還在鬧革命,還想要干預匈牙利革命?
“不,我們還有盟友。哈布斯堡王朝的世仇奧斯曼帝國,剛剛完成了體制改革,我們還可以請他們干預這場戰爭!”科蘇特狠狠的說道
他已經下定了決心,大不了割讓特蘭西瓦尼亞給奧斯曼帝國,只要匈牙利可以獨立,付出一部分代價也是可以接受的。
從1792年開始,奧斯曼帝國就在進行改革,從最初的軍事改革,到技術引進,再到經濟改革,最後進行了政治改革。
在這個年代看來,奧斯曼帝國還是進步的,他們效仿了歐洲各國的體制進行改革,儘管還沒有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
“不行,奧斯曼帝國和匈牙利有百年血仇,和他們合作無疑於引狼入室!”裴多菲急忙反對道
翻開匈牙利的歷史書,和奧斯曼帝國的戰鬥就佔據了近一半的內容,雙方都死磕了幾百年,現在和奧斯曼帝國合作完全就是與虎謀皮。
況且,民間積累起來的仇恨,也不是他們就能控制住的,宗教信仰更是一道跨不過去的坎兒,要是讓匈牙利士兵和奧斯曼軍隊聯合作戰,估計戰鬥還沒有開始,就先內訌了。
科蘇特態度堅決道:“為了革命大業,沒有什麼不能犧牲的。奧斯曼帝國的確是我們的敵人,但是在對付奧地利的問題上,我們的立場是一致的。
只要匈牙利可以獲得獨立,別的問題,我們都可以等未來再解決。到時候英國人、法國人乃至於整個歐洲,都會是我們的盟友!”
……
計劃總趕不上變化快,就在科蘇特准備和奧斯曼帝國聯合的時候,威尼斯戰場上又發生了變化。
“三分鐘熱度”這個詞很貼切的形容了義大利人,連續數日的戰鬥已經消磨了他們的鬥志。
戰場上的關鍵點特倫託戰役更是焦點,巴多里奧元帥下令三天攻陷特倫託,結果三天過去了又三天,特倫託還是奧地利的特倫託。
炮兵已經抵達了前線,仍然沒有任何卵用。甚至在這期間,巴多里奧元帥又派出了一個師的援兵,依然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在官兵們交流了一番保命心得過後,撒丁王國軍隊的傷亡率就急劇下降,每天的傷亡人數都被控制在三位數以內。
本來傷亡人數下降,這應該是一件好事,可問題是傷亡降低是建立在士兵們消極避戰的前提下,這就不美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