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方案是,首先把一座行星發動機架設在格赫羅斯之眼表面的大裂縫上,透過管道深深地插入到裂縫深處,抽取其內部的生物能量,供給這座行星發動機使用。
然後行星發動機利用這股能量噴射出一道巨大的等離子射流,跨越數萬公里的距離直接射到流浪地球上。
最後在流浪地球上選擇一座行星發動機作為介面,重新吸收這股等離子射流,化為能量注入到火種源內部。
簡單來說,這就和抽水一樣,一座行星發動機負責抽取,另一座行星發動機負責接受,以此來完成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當然實際做起來要考慮的事情有很多,例如要保持格赫羅斯之眼與流浪地球的低軌道同步執行,兩座行星發動機之間的對接不能夠出差錯,要讓行星發動機的推力與地心引力保持平衡等等······
現階段這還只是一個粗略的方案而已,但如果想要在兩個多月內從格赫羅斯之眼上採集到足夠的能量,不採取激進一點的做法也是不可能的。
並且根據中央科學院的推斷,在提供了足夠讓地球穿越到下一個位面的能量後,格赫羅斯之眼蘊含的生物能量應該不至於被完全消耗乾淨。
那麼格赫羅斯之眼星球表面上的裂縫,就可以進一步改造成一門超大型的能量武器,投射出巨大的能量光束來摧毀敵人,相當於另一個版本的地球之劍。
在被裝上行星發動機之後,格赫羅斯之眼也就算是流浪地球護航編隊中的一員。竟然如此,就自然應當匹配上相應的火力。
把整個天體當成一艘星艦來使用,也算是聯合政府的優良傳統了。
“看來以後我們不但有地球級太空母艦,還會有月球級星際戰艦了。”
喬律看著中央科學院遞交上來的天體改造計劃說道。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人們提到地球艦隊的時候,指的就不是多少艘戰列艦、驅逐艦這樣的人造戰艦,而是指流浪地球本身這艘超級母艦,帶著多少顆格赫羅斯之眼這樣的月球級戰艦。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地球艦隊”啊!
當然這一宏大的構想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格赫羅斯之眼,算是踏出了組成這支地球艦隊的第一步。
與此同時,聯合政府也沒有放棄人類太空艦隊的建造計劃,天體戰艦的前景固然誘人,但在進行星際穿越旅行以及艦隊快速機動等方面,還是傳統的星際戰艦更有優勢一些。
流浪地球的第一個太空船塢便打算建造在格赫羅斯之眼軌道上空,這裡的重力要比地球上小得多,還也沒有大氣干擾,建造太空電梯的難度自然要小得多。
而且還有行星發動機傳送塔在上面,物資補給與人員流動都不成問題,可以說是絕佳的太空船塢建造地點。
格赫羅斯之眼可以說是恰好提供了一個完美的跳板,讓人類距離深空又邁進了一大步。
聯合政府的太空計劃隨著格赫羅斯的到來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流浪地球也從孤星作戰逐漸走向了群星艦隊之路。
這一切都從這一刻開始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