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山,山之大別於他山。
別山,山之聖以尖名山。
山脈連綿數百里,山北之水,往北流注入淮河,山南之水,往南注入長江。別山峰頂北可望中原,南可眺荊楚,巍巍群山盡收眼底。
而南北的氣候環境也截然不同,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
三月季節的南山下,有一喚作天堂的地方,四季如春。
盛開正豔的桃花林邊,凌空而下的別山水直下潭中的巨石上,濺起無數的水花,水花向四面八方落入潭中,形成大片的噴霧,如薄雲似輕煙。
一陣清風拂過,霧氣騰騰的潭面,青霧舞動,悠然散去,水面上不知為何竟漂浮著無數的桃花瓣,粉白相間,桃花瓣上一位白衫飄飄的女子,猶如仙子下凡一般。
她十六七歲的樣子,身形婀娜,清秀絕俗,她微閉著雙眼,張開的雙手緩慢的舞動著,只見水面上,五顏六色的魚兒向她游來,爭奪著她玉足下的桃花瓣,一片片,一瓣瓣……
這時,空中傳來了悠揚的琴聲,琴聲過後,一個空靈而悠揚的女聲響起:“衫衫,喂完魚兒,上趟多雲寺,師父在神墨亭等你。”
白衫女子緩慢地睜開雙眼,目若這龍溪潭水般清澈,微微頷首答了句:“是,三師姐!”
之後蓮步輕挪,行走於潭水之上去了岸邊。
上了岸,進了桃花林,被喚作衫衫的女子突然急速奔跑起來,口中不停的喊道:“小五哥,小五哥……”
……
……
多雲寺修於前朝,相傳前朝時期有高僧為了宣揚佛法,就選中了距離別山最高主峰白馬尖八百米的多雲尖,建古寺取名多雲寺,後因山路高險,香客難抵,這座寺廟就慢慢的衰落。
衰落後這座古寺歷經數百年,竟完好如初,更奇怪的是這座古寺尋常人遠看山有寺,近觀山是山。
而修行者遠看山有寺,靜觀寺是寺,多年來,竟無一人能入得寺中……
又過了數年,後來神墨亭的前祖遊歷路過此地,機緣巧合下,竟入了寺門,卻依舊無法入得寺內。
為了這份機緣,前祖便留了下來,在寺廟旁東西兩側修建了庭院,庭院後的山崖上建了座亭子,取名神墨亭。
至於亭主本人的身世到如今也是個迷,只相傳在很久前有位渾身泛著貴族氣息的公子路過此地便留了下來。
傳說,總是越傳越神,有說是當今聖上的不知哪位祖宗,也有人說是仙人看此聖地留此清修,還有人說是墨家的祖輩,反正越傳越妙,越傳越神。
至於是不是傳說或許只有現在神墨亭的主人才知,據說歷代皇帝也知,但都不曾考證,也無法考證。
只知道歷代歷朝有明文禁令:盛世之年,永不入別山聖地。
就連別山腳下的平坦村,村口都立著一塊巨石,巨石上寫道:“行至別山平坦處,來去過往不留宿。”
至於為何不留宿,外面的傳聞是,深山氣候多變,易生寒疾,猛獸成群,外人地形不熟,恐遭了生命。
誰信?誰也不信,然傳久了,也就信了。
再加上皇家的禁令,就甭管你是常人或異於常人,從沒人敢違抗,何況神墨亭的歷代亭主相傳都是神人。不僅亭主本人,就連坐下弟子也都是高深莫測之輩,且永遠只收六人的規矩也數年未變,還須亭主本人親自挑選有緣之人。
並且這六人未達知命,未經師傅許可,都不得輕易下山,只每年派出一人,下山行走於大唐帝國與鄰國之間,再將所見所聞回山分享。下山之人也不可顯山露水,輕易動手,即便施以援手也不可留名留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