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七章:不祥的預感
在鳳城市的房地產界裡,鳳城市洪順房地產有限公司顯得有些另類。手機端
它是唯一一家敢於承接鳳城市舊城改造專案的外來房地產公司。在國內,面對一、二線核心城市土地越來越少、越來越貴的現實,開發商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舊城改造開始被開發商追捧,原因是很多舊改專案都位於較好的區位,且有政府的支援,土地可以以協議的方式出讓,無須招拍掛,意味著列入舊改的專案無需先完成國家的徵收、儲備、招拍掛出讓的程式,可以節約拿地成本。許多有名的房企都曾在舊改專案獲益,也鼓勵越來越多的房地產商加入到舊改的行列,希望可以從城市舊改淘到真金白銀。
但這些舊改專案只能是在拿地成本高的一、二線城市才有利可圖,而在鳳城這種三、四線小城市,拿地的成本相當低廉,舊改專案則涉及拆遷、補償、回遷,專案開發週期長、操作複雜,算有政府部門在拆遷補償、居民安置等具體工作進行協調和監管,但由於舊改專案牽涉原業主、政府、企業、社群等多方利益主體,需要平衡各權利主體的利益訴求,在拆除重建類專案,往往涉及原業主的拆遷補償利益,與業主的談判難度較大,還可能遇到所謂的“釘子戶”導致專案難以推進,因此,舊改專案在鳳城可以說是吃力不討好的事,一般的開發商更願意直接出錢拿新地皮開發。
但每個城市都離不開舊城改造。
鳳城市雖然建市還不到二十年,可原來所屬的鳳城縣縣城,也是現在的鳳城市舊城區,建城歷史悠久,可追朔至先秦時期,因此,化底蘊深厚,人才薈萃,一直以來都是原化與嶺南化、內陸化與海洋化融會之地,特別是北江邊的著名的、下廓街,素有“一部鳳城史,半部下廓”之美譽。
當年的、下廓街承載著無數老鳳城人的悲歡離合。老式的紅磚房,每天面對著北江,是鳳城最早期的“江景”住戶,這裡是鳳城人口最密集的混合居住區,在國內的舊城改造專案,混合居住類舊改專案不同於城市核心區、邊緣區和工業聚集區的舊改,此類專案通常位於城區的間圈層,鄰近主城區,人口密集,潛在消費者數量眾多,商業氛圍濃厚,但內部交通落後,老房子擁擠破舊,需要透過舊改快速體現城市價值。
混合居住區的舊改如果進行得好,可以透過商業和辦公與居住功能的融合,使得區域功能形成閉環,可有效催熟區域,能最快帶動區域功能轉變後與城市其他板塊及功能的磨合,帶動區域價值的極大提升。
鄭家雄主政鳳城之後,最大的一個動作是、下廓街的舊城改造。鄭記洪、鄭懷森兩人是三年多前被鄭家雄直接欽點,從老家粵西拉來過負責鳳城舊改專案的房地產老闆。
這兩人是鄭家雄的同族宗親,跟鄭家雄是叔侄關係,一直在粵西經營房地產,來到鳳城之後成立了鳳城洪順房地產有限公司,承包了、下廓街的舊城改造工程。
因為有鄭家雄在背後的直接支援,市政府相關的城建、城管、規劃、國土、建設等部門都全力協助,舊改工程進展相當順利。
幾年時間,原來破舊、擁擠的、下廓街經過重新規劃和建設,舊貌換新顏,不但建起了多幢臨江高層住宅樓,還建造了多個大型生活超市、餐館及兒童娛樂設施,這些設施可以承載更豐富的內容和具有更多變的形態,是體現城市活力的最佳載體,可以為區域人群創造更多公共接觸的機會與空間,相對其他物業更具有黏性,而其的商業設施更利於新舊人口的融合,增強改造後區域的穩定性與價值的提升。
、下廓街的成功改造,是鄭家雄主政鳳城之後的首大政績,洪順房地產公司在鳳城也名聲雀起。
鄭記洪和鄭懷森是堂兄弟,兩人在這次不被其他房地商看好的舊城改造專案獲利不少,甚至還能從政府獲得專案補貼,鳳城市政府專門在北江以南的107國道旁以極低的協議價錢批給洪順房地產公司一片面積達二百八十畝的地,用於住宅開發。
更主要的是,透過這次跟政府各部門的合作,鄭氏兄弟在鳳城市裡編織起了廣泛的關係,跟城建、規劃、國土等重要部門的頭頭稱兄道弟,經常推杯換盞,在鳳城市政府大院裡,鄭氏兄弟可以說是左右逢源,走路都可以橫著來。
他們早盯了吳記明在北江邊白廟碼頭那幅地,特別是獲知白廟碼頭附近將要規劃建設大學城後,更是對那幅地眼紅不已。他們已經瞭解過,吳記明雖然在鳳城也是財大氣粗的大老闆,可身後並沒有過硬的關係,且那幅地的手續還沒有完全辦妥,便一方面暗跟國土部門的人串通一氣,阻撓吳記明順利補交土地金,一方面又讓間人傳話,讓吳記明把那幅地讓出來。沒想到吳記明也不是軟骨頭,始終不肯妥協,甚至不肯跟他們會面。
梁浩然是鳳城的一個建築包工頭,在舊城改造專案承包了不少的拆建工程,正是這次傳話的間人,此時正在金龍酒家的一個包房裡跟幾個老闆在喝早茶,在座的除了鄭記洪、鄭懷森外,還有一對親兄弟鄭國忠和鄭國同,這兩人是敢於明目張膽在北江河採挖河砂的老闆。
“鄭總,吳總剛剛回電話說,他正趕去白廟碼頭那邊,說有幾個朋友要來看地,還說如果鄭總有興趣的話,也可以過去見面談談。”梁浩然道。
“什麼?那個吳記明敢叫其他的人來看地?洪哥,我們馬趕過去,看看誰那麼大膽跟我們爭那幅地。這次我們也不用跟那姓吳的客氣,實在談不攏,讓國土局的郭局長出面搞掂他。”鄭懷森狠狠的道。
“洪哥,我們也跟著過去看看,那個吳記明在那裡有一個大砂場,聽說規模不小,城鄉建設處許多工地都是他們供應河砂的。”鄭國忠道。
“那正好,如果那個姓吳的還要跟我們鬥,我們先從他那個河砂場入手,搞他一把。”鄭懷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