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戰鬥在魔法世界> 第220章 活劉邦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20章 活劉邦啊 (1 / 2)

這就是活劉邦嗎。

考慮到作為西漢末代的後人,秘境人哪怕可以獲得華國的歷史書,也未必那麼詳細,而他們對於西漢或者春秋戰國更加的瞭解吧。

能夠不要老爹兒子的劉邦啊。

他以雄略自負,他在博覽諸史之後,卻不得不承認,漢高祖劉邦才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石趙帝國的開創者石勒百戰餘生,威震海內,對司馬懿、曹操不屑一顧,自命可與劉秀並驅中原,卻把劉邦視為“只能北面事之”的超然強者。

“人豈不自知,卿言亦以太過。朕若逢高皇(劉邦),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韓信、彭越)競鞭而爭先耳。若遇光武(劉秀),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石勒與謀臣張賓談史

在大眾眼裡,劉邦不過是一個因人成事的齷蹉之徒,畢竟,無論是他的出身、相貌、才能、還是性格,都很難引起大眾的敬畏。相形之下,他的對手項羽和屬下韓信,則以無雙的勇氣和罕見的才能,贏得了千百年來社會輿論的無數讚譽。

然而,若以政治決策的視野來看,劉邦則無疑是中國歷史上已知的政客中,最傑出的一個。

這種評價並非源於劉邦本身的才能,而是因為他永遠實事求是的態度——即,這個人永遠基於現實需要採取政策,其思維絕不被虛榮、情感和觀念所劫持。

實際上,劉邦最傑出的品質就在於能夠時刻保持自知之明。考慮到劉邦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帝王的身份,他能夠輕易做到這點,顯然是無法想象的。

當書生陸賈以”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勸誡劉邦時,劉邦已經是一個崛起於平民,淘汰了無數強人,征服整個中國的開國帝王。達到這種成就的人,周邊幾乎都是阿諛之詞(《史記》陸賈傳記曰,左右皆呼萬歲),聽到的批評就像沙漠裡的清水一樣稀少。假如三個人的謠言既然能夠使你相信老虎的存在,那麼一百個人的奉承,又何嘗不會消滅一個天才的自知之明,並把他變成一個自以為是的傻瓜?

這種情況相當常見,而且幾乎不可避免。項羽曾經何等勇決,為何後來荒唐得熱衷於”錦衣夜行“?拿破崙曾經何等明斷,為何會慢慢退化成一個魯莽的蠢材(法國外長塔列朗語)?希特勒曾經何等狡詐,為何漸漸變得猶如一個精神病患者?

因為這些無雙雄傑在一片讚美之聲中,逐漸失去了對現實、對敵人甚至對自己的正確認知。事實上,無論一個人多麼天才,如果他連自己的優劣都不瞭解,那他的判斷力和一個真正的蠢材又會有什麼區別?

只有理解這點,你才能理解劉邦的非凡和可怕。當書生陸賈以”文武並用,長久之術”勸說劉邦之時,他很快意識到對面的書生(因出身綠林,劉邦向來鄙視書生),在這個問題上要比自己高明得多,理應有所請教,故“高帝不懌而有慚色,乃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

這是何等了得的胸襟氣度,只有完全摒棄虛榮心的豪傑,才有可能具有如此完美無瑕的自知之明——即,劉邦這個人,追求的從來不是“我比你強,我比你聰明,我比你能幹”之類的虛名,而是“怎樣做對我更有好處”。事實上,能夠始終保持這種本能行事的人,古今中外,屈指可數。

劉邦另一個令人震驚的素質,就在於他對愛恨情仇等人類情感的極度淡漠,這使得他的決策永遠理性。這一點,在他對待家人和仇敵之時,體現得極為明顯。

漢高的老家沛縣,有一位劉邦極為憎恨的叛徒老鄉雍齒。當年在鄉間之時,劉邦就素來被雍齒輕辱,劉反秦後,雍齒跟隨,但就在劉邦最困難的時候,雍齒獻出了劉邦老巢豐邑投靠魏國周市,還囚禁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兒,使他們遭受毆打、羞辱,更把劉邦本人逼到了絕地。劉邦走投無路,被迫投靠項梁。然而,隨著局勢的發展,雍齒後來投靠劉邦,劉邦不但不予追究,反而在建國之時,因功封其為”什邡侯“,以安定人心。

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妻子被辱、老父受困、自己幾陷死地、這些刻骨之仇在平常人眼裡,每一項都是足以成為”不共戴天“的大恨,劉邦身為帝王,卻輕輕放過,一件都未與雍齒計較。

為何?

因為寬容雍齒這個仇敵,可以為劉邦起到安撫人心的作用——即,”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對於劉邦來說,如果讓那個羞辱自己妻子、囚禁自己父親、試圖剝奪自己生命的仇敵獲得自己的封賞,能夠有利於自己的政治利益,那麼這個仇敵就應該獲得封賞。這是一種何等荒謬、理性、殘酷的邏輯啊,然而,劉邦就是一個以如此規則行事的“人“,一頭永遠清楚自己目標的政治野獸。

這是因為,果斷品質的根源,恰恰在於決策者對於自己目標的清晰度。決策者的牽掛越少,他的目標就會越清楚,他的行事就會越果斷。反之,決策者的情感越豐富,他的牽掛就會越多,他的目標就會模糊,優柔寡斷和瞻前顧後也將成為他的通病,而他的失敗也很難避免——畢竟,十全十美往往意味著一事無成。而劉邦,很可能即是人類歷史上最果斷的人。

當劉邦的乘車被項羽部隊追擊,敵兵迫近,生死存亡之時,劉邦的車上除了自己、只有護衛車伕夏侯嬰和兩個嫡生兒女魯元公主和漢惠帝。劉邦只用了一秒鐘就想通了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想不明白的道理——”車太重了,必須減負,夏侯嬰能給自己擋刀駕車,絕對不能丟,只有眼前一對親生兒女必須被扔棄“——他瞬息之間就做出了最殘酷或許也最”正確“的抉擇,飛快地將魯元公主和漢惠帝踹下去,以減輕車子的負擔,增大逃跑的機率。在這一事件中,劉邦展現出極端可怕的決斷力。

與劉邦相反,軍神韓信自負無雙才智,為何卻在政治上一敗塗地,最終死無葬身之所?原因就在於八個字,”牽掛太多,優柔寡斷“:面對部下的警告,韓信既恐懼漢王的猜忌,又顧念漢王的恩情,同時還貪戀裂土封王的富貴和”言聽計用“的虛榮,這位軍神連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都搞不清,又怎能做到政治上果斷?就像蒯通(韓信謀臣)所言,”猶豫的猛虎,不如決死的毒蜂,狐疑的勇士,比不上出擊的兒童“,韓信後來以軍神之能死於婦人之手的事實,完美驗證了這一不祥真言。”

但凡有所成功之人,幾乎無不被過去成功所束縛。過去賴以成功的手段,過去賴以制勝的思想,都足以成為成功者的牢籠,使其在新的環境中一敗塗地,政治上尤為如此。

當黃巢、李自成把過去打天下的劫掠之策,用到國家統治之上時,也就意味著為自己的脖頸套上了絞索;當拿破崙統治歐洲之後,依然肆無忌憚、不顧規則地動用武力侵吞盟友時,也就表明他的霸權時日無多。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