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得她和梁京白好像在穿情侶裝。
上一期的錄製是以「書畫」中的「書」展開。
這一期的藏品就是「書畫」中的「畫」了。
當然,其實「書畫」很多時候是不分家的。
今次展出的依舊是一件民間藏品。
清朝乾隆皇帝手底下一位宮廷御用畫師作品。
乾隆皇帝向來喜歡附庸風雅,他手底下的御用畫師較之其他皇帝數量更多,能從中脫穎而出可謂不容易。
畫師曾被乾隆皇帝南巡期間帶在身邊,創作出了關於乾隆皇帝南巡的眾多歷史畫卷。
這些南巡的歷史畫卷便成了這位畫師的熱門作品。
今次的展品則時這位熱門畫師的一件冷門作品。
清朝滅亡後,該作品一度流落民間,於某段特殊時間,被國家博物院藏代管。
那段特殊時間結束後,國家博物院將其交還給了原主人,使其再次成為民間藏品。
幾經易手,曾經經歷過三次拍賣。
黃清若所知的它的最後一次拍賣是在2010年,拍出了差不多九千萬的天價。
——二叔公以前去過那一場拍賣會,黃清若聽二叔公講過最後的這一次拍賣價,其他資料和資訊都是她自己去翻查的。
她的學習方式基本就是這樣,不管有用沒用,但凡遇上,都先把其所有相關聯得兒瞭解個透徹,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
也因為如此,她要學的東西比二叔公教她的還要多。
她很累。
但這種累,總比應對二叔公、應對梁晉東的女子們來得輕鬆。
而她的這些在以前從來沒用到過的知識儲備,今時今日在這種場合裡派上了用場。
上次錄製期間,梁京白的提醒黃清若牢記在心。
今天雖然還是不會搶著去出風頭,但她也不藏拙,在別人表現完之後,她會補充一些別人沒講過的內容。
這件藏品如今在市場上的價值自然早已過億。
一來受收藏市場的「帝王熱」影響,二來這位畫師知名度高存世作品又稀少。
第三個原因才是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
——上述這些關於該藏品在收藏市場方面的資訊,是梁京白分享的。
這也是黃清若第一次親眼旁觀梁京白在公開場合之中談及收藏市場。
說明了梁京白確實也一直在留意市場。
只不過平時梁京白代表梁家作為「大慈善家」的神佛形象更為深入人心,而叫人忘記了他的世俗的一面。
畢竟梁京白出身於古董生意的龍頭老大之家。
但梁京白自然沒有表現成一個渾身沾染市儈銅臭味的商人形象。
梁京白的重點在於惋惜,市場某種程度上的畸形,導致如今許多藏品的藝術價值受重視的程度遠不及市場價值。
其升值,更多時候也受外部因素的影響,而非藏品本身。
過去賣古董的行業叫「牙行」,是下九流的行當,基本等同於倒買倒賣。行業雖然不正規,但藝術價值的準繩穩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