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三國之和天下> 第26章 輕俠聚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6章 輕俠聚義 (2 / 2)

“為何?”

“雲長、翼德你們雖都武勇,然而卻不通兵陣之道。兵者,凶事也。如果貿然上陣,反而不美,怕會有損吾輩威名。咱們是去殺賊報國、以求封侯的,不是去送死的。你們若果有此志,我願以兵法操練明日招募之部曲,如何?”

“就聽主公安排。”

劉和將劍歸鞘,提在手中,挺立諸人身前,顧盼左右,見包括徐榮、黃忠、劉備、劉修、張飛、關羽等人在內,以及院中的每一個朋黨輕俠都是熱血的樣子,不覺暗中歡喜,歡喜自家計謀得售。

須知,這些輕俠與那些普通士卒不同,都是桀驁慣了的不服管教之輩,要沒個理由真不操練他們,行軍戰陣就更別用兵法約束了。

次日,張飛變賣家資招募,加上鄒靖、劉備等傳播訊息——遠近鄉中的輕俠、豪傑、惡少年紛紛來投。

劉和來者不拒。不管是奔著什麼目的來的,只要願投到他的門下,他都接收。只有一條:如果受不了操練之苦,那就對不起了。為了名聲計,他也不會把那些吃懶做的人直接趕走,而是奉上銀錢,吃喝地招待一頓,再禮敬送走。人人心中有桿秤,特別這些尚氣輕死的遊俠們,他們的是非對錯很簡單,對他們的就是人。吃著喝著穿著用著劉和的,還不肯出力氣,只想偷懶賣乖,活該趕走!

如此這般,二十來日的功夫,已聚了四來百人。鄒靖、劉備、關羽也藉著他的名聲,各自召到了一二十人,加起來五百人了。

劉備還舉薦了一個文士——簡雍,字憲和。

關羽雄健,又有美須,鬍鬚濃密,黑黝發亮,然剛矜傲慢,處事嚴謹。張飛雖無美須,然亦高大雄壯,儀狀魁岸,一觀即知必有勇力,言談舉止卻偏又彬彬有禮,如一君子。簡雍的外表比不上關張,可察言觀色,善解人意,非常人能為。

這些時日裡,劉和於諸君行則同行,宿則同宿,推衣衣之,推食食之,把所有籠絡人的手段都使了出來,養得眾人死心塌地。

這些人,特別是一些頭目都是尚勇武的,大部分自帶的有馬,也有十幾個沒馬。劉和又自掏錢從市集上買來良馬,分給他們。兵器每個人帶的都有,有刀、有劍、有弓矢,少數還有矛、戟、強弩。為了便於操練,劉和又給沒弓矢的買弓矢,沒長矛的制竹槍,也分給他們。如此,除掉刀劍不說,每一個人至少都配齊了坐騎、弓矢和槍矛。——當時豪門大族往往藏兵甚多,有些地主豪強甚至自己打造兵器,從集市上買些弓矢輕而易舉。

劉和又從諸人中選出善射、會使矛的輕俠,教那些不會使的。虧得這些人都習武的底子,學起來不是很難。同時,他又叫張飛家婢女制了幾面錦旗,分成不同的顏色,每種顏色都有不同的含義,或者是前進、或者是後退、或者是向左、或者向右,在學射、學矛之餘,又教他們識別旗幟。又教他們辨別鼓聲,鼓聲也各有其意。

用了一個多月,到了八月初,眾人騎射、槍矛都學得差不多了,旗幟、鼓聲也會辨別了,又帶他們出外行獵。

在打獵的過程中,行兵陣之事。劉和坐鎮一方,命徐榮、黃忠分率兩部,各有行伍聽命,用旗幟、鼓聲為訊號,或兩部並進,或一部獨出,諸隊或分或散,或聚或集,行騎射之術,用矛槍驅逐,配合包圍獵物。初時,諸人不適應,常手忙腳亂,一整天也打不了幾隻兔雉。慢慢的,練習得多了,適應了,旗幟、鼓聲的變化都熟悉了,騎射、矛槍也都嫻熟了,互相的配合越來越,每每所獲甚豐。

有時劉和觀他們馳騁行動,雖不敢令行禁止,但卻也已做到了聞鼓即進,揮旗即前。當逐獵之時,矛槍並舉,弓矢齊開,戰馬賓士,人皆奮勇爭先,似也有些行伍的樣子了,他亦頗是自得喜悅。

最令劉和驚訝的是關羽居然是擅長使用矛戟——旋即他就想明白了《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而此時是東漢並無馬兒三件寶——馬蹄鐵、高橋馬鞍、雙邊馬鐙——騎兵馬戰全靠馬匹衝刺。

漢代“戟制最盛,槍矛次之”,在漢代還沒有出現像青龍偃月刀一樣的長柄大刀。這種偃月刀出現在唐、宋時期,主要是用來操練,以示威武雄壯,並非實戰使用。《三國志》:“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陳壽的一個“刺”讓人有了諸多的疑問,如果是刀,應是“劈”“砍”等說法。

雖然刀也可以刺的,關羽速度快,顏良猝不及防。所以稱刺,那時沒青龍偃月刀,關羽有可能是用矛或戟刺死顏良,然後身上佩帶環首刀或斬馬劍斬其首級。

當時,為了抵禦騎兵,出現了一種在雙刃大型劍上安上長柄,稱做“斬馬劍”的新式兵器。其實,這種兵器和單刀,大刀以及雙刃二郎刀是同出一宗的。這種“斬馬劍”的其中一個使用方法就是“刺”。以及眾多史料中對關羽是使用砍劈類兵器或是刺殺類兵器記述的混亂,或許是因為在那時關羽的兵器是兼備了這兩種兵器的功能,就是“斬馬劍”。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