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之請看。”鄒靖掏出一卷布帛,似是一副畫像,遞於劉和:“此人姓關名羽,字雲長,本字長生;幷州河東郡解縣人。”
劉和聽罷一愣:關雲長?!
“鄒君!此人所犯何事?”劉和穩定情緒緩緩道。
“河東那邊的公文寫著他為人豪爽,振窮救急,不怕危險,打抱不平,救了很多人。端的是個義氣好漢!”鄒靖言語間頗為敬重的模樣。
原來關羽是為友報仇,所以遭到了通緝。那關羽的朋友父仇未報又恰巧患了重病。關羽去看望他的時候,他悲痛地哭泣,非常不甘。說家父被縣裡的汙吏迫害致死,自己父仇未報,家裡又人丁單薄,沒有兄弟,只有他這一個男子,恐怕病終死後,他父親只能含恨九泉了。——依漢之風俗,父母之仇,如家中有男丁的,由男丁報之,無有男丁的,極少數由女兒報之,大多是由從兄弟代為報之,如再無從兄弟的,有的是由族人報之,有的則是託付友人。
關羽感其孝義,就仗義而為替其報仇,但是這時他朋友已經病故,關羽便割下他仇人的頭,放到他的墓前祭奠他。
劉和抬頭看了看夜空中的那一輪彎月:關羽自負材勇,性本剛矜,只因出身寒微,早年在家鄉雖有名氣,卻苦於入仕無門,常年被迫居於社會之底層,不得登高展眉,見多了能力遠不及他的庸碌之輩,只因為出身士族便就能輕而易舉地入郡縣為吏,見多了郡縣吏員、豪強大戶欺凌黔首的場景,他對所謂的“士族”懷有極強之惡感,用後世的話說,他現在就是一個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的年輕人。
在憤世嫉俗的同時,受兩漢風尚之影響,他又是一個“重義”的人。比如演義中他對曹操固有惡感,可曹操以國士待之,這便是恩情,他卻也不會不回報之。厭惡一個人是一回事兒,報答這個人的恩是另外一回事兒。在這方面,關羽恩怨分明。
劉和低頭看了看劉備、張飛,心中思量:
關羽乃熊虎之將,有萬夫不當之勇,非曹、劉、孫這樣的人主不能用之,而曹、劉、孫三人,曹操出身閹宦之家,孫堅雖是寒族,可性格剛烈,與關羽皆不融,唯獨劉備,雖是漢家宗室,而早與寒門無異,又仁厚能容人,也只有他能與關羽親同骨肉。
但是自己的出現導致劉備、張飛提前出仕,沒了桃園結義,這多少情懷上過意不去。可是一路以來張飛好像不太鳥劉備這個賣草鞋的,對自己頗為敬重,張飛敬士大夫,書不欺我;劉備倒也隨和一路上對著誰都是客客氣氣的,沒有因為劉和的稱兄道弟而跋扈驕傲。
既然現在桃園結義不可能發生了,關羽又在涿郡出現,豈不是天意?!時也,運也。一個人要想成就事業,還是那句老話:能力和機會缺一不可。
與其讓關羽明珠蒙塵或湮沒在這紛紛俗世中,何不自己出手招募呢?!關羽雖厭惡士族士人,但恩怨分明,自己若是和劉備一樣推衣衣之、推食食之,想必日久見人心,能令其歸心。
劉和打定主意後,便詢問鄒靖:“這關雲長端的是忠義好漢,既然亡命涿郡,君可查到線索?”
“這等好漢怕自有豪傑收納藏匿啊!這翻遍涿郡也非易事情。”鄒靖回答道。
待眾人抵達張飛家,劉和算是開了眼界,土豪啊!
張家的莊園矗立在一片膏腴田地之中,佔地頗廣,不下百畝。在張飛的引路下,眾人下了官道,轉上田間的路。路沒官道寬,但也不窄,能容下兩輛輜車並行。路的兩邊種植有樹,多為榆、桑。張家的莊園分為兩個部分。左側是田園,右側是庭院,三進式的。田間的土路不是正對著莊園的,而是在莊園的偏南一點,然後北拐,連線到正門的位置。因按習俗,莊園的門多是向南開的。
門外有幾個褐衣漢子袖手站立,看見張飛騎馬過來,其中一個迎接上來。
莊園南面有兩個門,一個是正門,硬山式的門樓。
迎上來的那褐衣漢子恭謙道:“恭迎家主夜歸。”
劉和等人下了馬,跟著張飛步入門中。大門的兩側有迴廊,進去第一進院子,左側是馬廄、車房,右側是依牆而建的土屋。
劉和邊走邊打量右邊的土屋。土屋很簡陋。秋天涼了,有的用黃土、木頭等物把窗戶堵住,可以想象,等到晚上的時候,一點光源都沒有,屋內必漆黑如墨。這些土屋應是給奴婢、徒附、賓客們住的。右邊的牆角,就在土屋群的邊兒上,立了一座望樓。劉和在路上的時候就能看到,高過門樓,這是用來警戒盜賊的。
將馬放好,走入第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