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凡》出自程小樓前世所在中國清代宮廷鉅製《勸善金科·尼姑下山》,後經過劇作家的改編,和不同伶人的演繹,逐漸變成了《孽海記》。
《勸善金科》,2o卷,1卷,未著撰者,舊傳清張照等撰。
《勸善金科》是清宮每於歲末或其它節令演出的節令戲。源出於民間廣為流傳的《目連記》,《目連記》則本之《大藏盂蘭盆傳》,為西域大目犍連尊者救母事蹟,而假借為唐朝事,亦稱《目連救母》。
此改編本與民間演出本的旨趣截然不同,意在談忠說孝,懲戒人心。其中層出不窮的神佛鬼魅情節正好配合臘月裡驅鬼除疫、逐陰迎陽的年俗,全劇共24o出。
事實上《全善金科》中的故事,有很多都來源於前朝甚至更久遠的以前。
《思凡》經過改編提煉,最終形成了尼姑色空自幼在仙桃奄出家,終日燒香唸佛,不耐孤寂,要下山尋佳偶。於是神情悒鬱,暗自呵神怨佛,終於脫掉袈裟,埋經卷,棄木魚,丟鐃鈸,徑自下山還俗的最終版本。
全劇只有小尼姑色空一個角色,透過其聲調、表情和身段,表達出小尼姑對凡塵生活和愛情的嚮往與追求。
當然,後世很多人也出於各種各樣的目的,為這出戏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批判思想,和對自由、愛情追究的嚮往。
不僅是在前世地球,就算是在現在所處的異世華國,當程小樓這出戏一布出來,那些鍾情於京劇本身的戲迷,都被這種從未出現過的,以尼姑為主角的故事所吸引。
同時也被他獨特的唱腔,非常到位的眉眼身形所折服。
普通戲迷只是單純的喜歡這出戏,但那些梨園前輩、劇作家、戲評人則是不同。
他們第一時間就從各個角度開始大肆剖析《思凡》這出戏。
不僅是從曲牌、調式、劇情、唱腔、表演、伴奏這些方面出,還有很多人也會從引申意義進行深層次剖析。
在那些喜歡支援程小樓的前輩大家筆下,《思凡》表現的就是千千萬萬被迫出家的尼姑的苦悶心情和積極的反抗精神,對世俗生活的嚮往,對自由和愛情的大膽追求。
頗有幾分小學生課堂上老師們對各種詩詞詮釋的意思。
難道,古人在寫詩作詞的時候,真會想那麼多,要批判這追求那的?
人家就不能心血來潮,酒喝多了,靈感爆棚,揮毫潑墨一番?!
不管別人是怎麼想,反正程小樓自己對那些所謂的動不動扣上批判這追求那的高帽子不屑至極。
諸如楊威這樣恨不得程小樓立馬滾出梨園界的人,則是各種貶低《思凡》這出戏,不是說他唱的淫詞豔語帶壞小朋友,就是說他對佛門高僧的各種侮辱。
每次看到這種言論,程小樓都恨不得朝那些人臉上吐一口口水,罵一句粗鄙至極的‘我特麼侮辱你妹啊!’
戲中已經唱的很清楚,色空是因為父母信佛,小時候又體弱多病,所以這才被送進庵裡當了小尼姑,那個時候她連話都不會說,連路都不會走,怎麼可能自己選擇,更是哪兒來的批判追求。
人家長大了懂事了,不想當尼姑了不是很正常嘛。
又不是在成年以後自己主動選擇剃度出家,更不是被人販子賣進尼姑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