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哪種聲音藝術,都離不開伴奏。
無論是評戲、越劇、京劇,就連去KTV唱卡拉ok都是如此。
而京劇的伴奏,則是全靠鑼鼓和京胡。
京胡的伴奏用拉、襯、託、帶、補、墊各種技巧把伶人的演唱托住,使伶人的演唱生動、悅耳、受聽。
高明的琴師裹著角兒的唱,俗話說傍的特嚴,角兒唱著就極為舒服。
也就說琴師拉的旋律有時是雙的,把伶人唱的戲襯托的很豐滿。
有些缺乏戲臺經驗的伶人,會把琴師拉的旋律也唱了,這其實就是所謂的費力不討好。
無論是此時正在戲臺上的程小樓,還是柳鳳英的專屬樂師團隊,都是身經百戰非常有經驗的梨園中人。
程小樓絕對幹不出那種搶人家琴師飯吃的事情,而琴師在看了戲本後,也定會將臺上的程小樓託的穩穩當當,伴奏完全是傍著他走。
由此也說明了一個好的班底,其重要性。
雖然是第一次跟現場的樂師合作,但他們都把程小樓託的非常穩,後者唱起來也非常舒服。
絲毫不需要考慮鑼鼓點和京劇伴奏上的問題。
程小樓一人分飾兩角,用優雅婉轉的程派“遊絲”唱法唱完第一段王寶釧的詞後,又迅速切換道薛平貴的角色,跟著伴奏繼續唱道:“這大嫂傳話太遲慢,武家坡站的我兩腿痠。下得坡來用目看,見一位大嫂把萊創,前影好像王三姐,後影兒好像妻寶釧。本當向前扣妻喚,錯認了民妻禮不端。”
唱完薛平貴的詞後,程小樓便開啟了薛平貴和王寶釵來回切換的對話模式。
薛平貴:大嫂請了!
王寶釧:軍爺敢是失迷路途的?
薛平貴:亦非失迷路途,乃找名問姓的。
王寶釧:有名便知,無名不曉。
薛平貴:王丞相之女,薛平貴之妻,王寶釧。
王寶釧:王寶釧?
薛平貴:正是。
王寶釧:軍爺與她有親?
薛平貴:無親。
王寶釧:有故?
薛平貴:非故。
王寶釧:你問她做甚?
薛平貴:我與她丈夫同軍吃糧,託我帶來家書,故而動問。
王寶釧:軍爺請稍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