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抗戰之特戰兵魂> 第773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73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1 / 2)

聽盧作孚講述宜昌面臨的困難後,邵飛認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湖北省的宜昌,素有“川鄂咽喉”之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自1876年,中英簽署《煙臺條約》後,宜昌被闢為通商口岸,它便成了長江航線上的一個重要轉運港。

抗日戰爭時期,宜昌更成為懸系中國命運的咽喉。1937年11月,南京淪陷,國民政府宣佈遷都重慶,並確定四川為戰時大後方,進出四川的通道就成了抗戰的重要運輸線。

當時入川少有公路,更沒有鐵路,唯一通道只有走長江。而宜昌以上的三峽航道狹窄,彎曲複雜,灘多浪急,險象叢生,有的地方僅容一船透過。

1500噸以上的輪船不能溯江而上,所有從上海、南京、武漢等地西行的大船,當時都不能直達重慶,乘客和貨物都必須在宜昌下船“換乘”,換上能走長江三峽的大馬力小船,才能繼續溯江進川。

武漢會戰接近尾聲,離武漢三百多公里的宜昌成了敵我雙方注目的焦點,它的重要戰略地位更顯突出。這是因為,宜昌是長江的咽喉,是入川的門戶。

特別是在抗戰爆發之初,國民政府宣佈遷都重慶,並確定四川為戰時大後方,於是,華北、華東、華中等地的機關、學校、工廠企業紛紛向四川特別是向重慶搬遷。大批人員、物資的撤退成了戰時交通運輸的最大問題。

飛機少得可憐,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火車線路被炸得七零八落,無法正常開運;公路運輸不僅運費高,汽車少,且公路少又不能直接入川。

因此,長江水道便成了進入四川最便利的路線,成了抗戰期間貫通前後方最重要的“黃金水道”。

而此時的宜昌情況十分危急,處在一片混亂和恐慌之中。因為從上海、南京、南通、蘇州、無錫、常州、武漢匆忙撤出的工廠裝置已陸續集中在此,南京撤出的政府機關、各地要撤到後方的學校也集中在此。

宜昌沿江兩岸已堆積了差不多十萬噸機器,佈滿了上百英畝的地方。全中國的兵工工業、航空工業、重工業、輕工業的生命,完全交付在這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三萬多從各地撤下來準備入川的人員,不少是教師、學生、醫生、工程師、商人和公務員,薈萃了中國各界的精英。保育院的孤兒也有一萬多人,再加上數不勝數的難民。

何況當時的宜昌,還只是個不大的城市,一下擁來這麼多人,所有的房屋都已擠滿了人,還有不少人只好露宿街頭。

而日本飛機不斷飛來轟炸,日本軍隊又節節逼近,恐懼和不安,籠罩在人們心頭。各單位、各企業、各機關都在爭先恐後要求儘快撤出宜昌。宜昌陷入一片混亂和恐慌之中。

困難重重。物資、人員撤離困難,但難的還是恐慌的人心。所以,公司才才會有絡繹不絕的人前來交涉,邵飛才看到了剛才的一幕。

盧作孚最後感慨道:“遍街皆是人員,遍地皆是器材,可怕的還是人心的恐慌。管理運輸的機關,責罵輪船公司,爭運器材的人員,也相互責罵。”

邵飛明白,此時的宜昌處於非常重要,又非常嚴峻的緊急關頭。盧作孚面臨的三大困難。

一,是航道。宜昌扼守著長江三峽,是長江的咽喉。從宜昌往上游,航道狹窄彎曲,灘多浪急、暗礁林立,1500噸以上的輪船不能直達重慶,且夜晚不能航行。

二,是時間。現在距離川江每年的枯水期只有40天了,枯水期一到,水位下降,運載大型機器裝置的船隻根本無法開航。

三,是運輸船隻奇缺,除了民生公司22艘輪船外,只有2艘中國輪船和幾艘外國輪船。依當年運力計算,這麼多人員,這麼多物資要全部運抵重慶,至少需要1年的時間。

然而,委員長的任務是,必須在40天內將這些人員和物全部運出宜昌,前往重慶。

一年變成40天,這完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還有各方客觀、主觀因素的強力阻撓。盧作孚能否用他的大智大勇,去創造近代史上最大的奇蹟呢?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