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復說:“我覺得相由心生這句話說的是對的,好多人你看那些人看起來本來年輕的時候還比較好看,眼神也很無辜,等到稍微上了點年齡,也不知道是生活把他刺j的還是他本人,就慢慢的在生活的大染缸裡就變得眼神邪惡,嘴角歪斜了起來……”
蕭天樞笑道:“呵呵呵,說的還真是對,要不然的話紅樓夢裡面都說是賈寶玉,最討厭的是結了婚的女人,生活逼迫人變得不單純……”
年復笑道:“所以說,一個人顯得年輕不年輕,不光是在外表做文章,也是能看得出來的,只要看眼神這些就能看得出來……”
蕭天樞說:“對呀,一個人年紀大一點還能保有一雙純淨清澈的眼睛,就會像孩子一樣年輕,也能看出來這個人的心境到底是怎樣的……”
年復笑道:“要不怎麼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呢!”
蕭天樞說:“對了這句話好像是名言呢……”
年復笑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句名言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達芬奇從人物畫的角度來說的。而我們看到,早於他一千多年,中國的孟子就已經從識人的角度把這個啟發說得非常清楚了。”
蕭天樞說:“噢?”
年復說:“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x中正,則眸子瞭焉;x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蕭天樞說:“我去還真說過呀?”
年復笑道:“解釋出來就是孟子說:“觀察一個人,再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蓋一個人的醜惡。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閃閃。所以,聽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注意觀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惡真偽能往哪裡隱藏呢?”
蕭天樞說:“日蓮宗的《妙法尼》也說過:“巨人也好,誅儒也罷,其志氣乃表現在一尺的臉上;一尺臉上的志氣,則盡收在一寸的眼睛中。所以,與其察言觀色,不如觀察他的眼睛。現代美容術已經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試驗場地,但是,仍有一點是它無能為力的,那就是眼神。眼神是無法加以化妝或掩飾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級美容大師。觀察眼神,洞若觀火。別聽他說得口若懸河,天花亂墜,你要看著他的眼睛。”
年復笑道:“正是如此……”
蕭天樞說:“對了,孟子說眼神的變化,這句話的出處是哪裡呢?”
年復說:“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蕭天樞說:“可惜在情人眼裡的人,都是西施呀!但是有算命大師看上大師分析的很清楚,看出來哪個女人還是哪個男人,其實是狐狸精對方,當時沉迷於那種愛情的氛圍中,根本就不可能分辨事實真相呢!”
年復笑道:“呵呵,大部分人都不願意,破財消災呢!說了要是我的話巴不得遇上個狐狸精呢,狐狸精多漂亮啊,就算是像聊齋裡面,那樣對男主人公好的女鬼,也無所謂了,只要是好的,異類又有什麼了不起的……”
蕭天樞驚道:“我去,呵呵,你這傢伙膽量還真是大啊,居然連這種話都能說得出來,你小心一語成讖,不小心就真的招惹來了這樣的異類呢!”
年復笑道:“呵呵,也不跟我說說罷了,說說而已,如果是真的遇上了,說不定我還嚇破膽了,尿褲子呢,現在就覺得可能是被電視和給迷惑了吧,也覺得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比如說那白蛇物件許山多好呀……”
蕭天樞笑道:“呵呵,我還是勸你不要胡說,有時候你這些異類,聽見她故意去找你的時候,那可就慘了,要是到時候你可要破財消災,找我來替你收拾殘局呀!”
年復說:“在自己或者身邊的朋友遭受財務損失時,我們常常用“破財免災”來進行撫慰。很多人認為這只是一種心理安慰,類似於阿Q式的自欺,目的只是取得心理平衡。那麼破財免災,到底是人的一種自我心理安慰呢,還是說雖然損失了錢財,卻也免去了一場災禍呢?”
蕭天樞說:“確實,我們破的“財”是實實在在的,是我們辛辛苦苦憑自己的本事掙來的錢,沒有了,生氣是自然的;免的“災”是什麼,卻是虛幻的,我們並不知道,也不能預知。而能夠把這虛無的東西當做破財後的結果,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的。但至少運用“破財免災”這一心理暗示,會讓自己的心情得以安寧。這種心理安慰就跟吃了虧的人說“吃虧是福”;卸了官的人會說“無官一身輕”。雖然在很多時候心理安慰並不能解決問題,也於事無補,但這種心理安慰畢竟可以讓人得到些一時的滿足。有了這種滿足,再重新積蓄力量、蓄勢待發,一樣對身心有益。”
年復笑道:“但是,它又不僅僅是心理安慰這麼簡單,不然也不會流傳至今了。要知道,很多民間俗語的背後,都有無數人生經驗的總結和預見啟示性。天下萬物,莫毒於人口。眾口鑠金,連黃金都能銷燬的人口,自然是擁有無堅不摧的力量。所以,當社會流行某種說法(一個詞彙或一句話)的時候,這種說法就往往具有了讖語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