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天樞心想,這祖師爺呂洞賓,今天怎麼這麼眷顧自己,不對是自上次第一次見到自己就很眷顧自己了!
又是教自己道教科儀,又是教自己步綱踏鬥,現在居然又教自己道教陰陽之說。看樣子自己恐怕也不是普通人吧,呂祖雖然沒有收自己為徒弟,可是這番教導恐怕也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待遇和機緣呀!
這得是前世修練幾輩子才能得到這樣的待遇呢!
蕭天樞心想,何不趁此機遇,趕緊向呂祖請教怎麼修行呢!這可是天大的機緣呀!,多少人就是踏破天涯也找不到這樣的名師指教呢。
自己既然有這樣的機遇,還能就讓這機會,就此別過,那自己豈不是大傻子一個麼。
蕭天樞心想曾經聽大師兄說過,關於性命雙修的事,還記得他當時是這樣說的。“我們常說:“性命雙修”,為什麼沒有說:“命性雙修”?明師一定是要你先煉心,後修法,次序顛倒,後果很嚴重,到最後出了問題,或許你的師父就閃人了,因為他也解決不了,只好一走了之,到那時,你就很麻煩了!”
大師兄說:“只好下輩子再來吧!太素遇見一些先從修法入手的修士,幾十年都在法的境界中打轉轉,甚至連他們的師父都是這樣,有的多達九十多重境界,真是悲催!真正能夠由法入,又由法出來的修士,少之又少,能夠跳出來的修士,都是有大定力,大智慧的人,難難難!”
正所謂:性命雙修證大道,心性入手法跟隨,修道次序有奧妙,性須自悟命靠傳。
蕭天樞說:“祖師爺,弟子想請教一下性命雙修是?修行怎麼樣才能用最快的速度前進呢?這個是我們要思悟的。我們修行要用對治法。打比方我們有一個毛病,我們要懺悔,要對治它,用一種方法來對治。對治到一定的時候,我們對這個法又不能過於執著,就是邊修邊法是這樣的,你剛開始比較執著這個法,隨著你習氣的減弱,對這個法也要邊修邊舍,這樣進步快。在不同的修行階段,用的方法不一樣。可是弟子仍有疑惑不明,還請祖師爺指點迷津……”
呂洞賓笑道:“道教提倡是“性”與“命”的統一煉陽神者本之於天,道在衝舉,謂之仙,故曰天尊。有修純陽之精者,謂存神氣,而於有中煉妙,全身形而入無形,故生無死,為天上神仙也。修陰神者本之於地,樂於寂滅,謂之佛,故曰世尊。有修積陰之氣者,盡棄魂神,於無中煉妙有,任定而性寂靜,故死而為陰爽之鬼也(佛)。……”
既然命是指人的生命,性是指人的精神意識,那麼很顯然,對人的生存來說,兩個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人的存在實際上就是命與性的統一。一方面,人必須以生命的存在為基礎,一旦沒有了生命,人就變成一具死屍,人也就隨之死亡;另一方面,人也不能離開精神意識,沒有精神意識,人就變成一種純粹的生命存在,其生活最多像動物一樣,當然也談不上作為人的存在。而且人的生命和精神意識之間還存在著密切的聯絡,它們互相依存、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在道教看來,作為人,不僅要有形氣所表現的生命,而且要有精神意識所表現的性,他是生命與精神意識即命與性的統一體,這就像人不僅要有形、氣、神,而且是形、氣、神的統一體一樣。
蕭天樞說:“那請問祖師爺,性命雙修的適用範圍?”
呂洞賓道:“道教關於性命雙修的理論,就其一般原則而言,既可以用於道教信眾,亦可用於世俗人群,既可以用於古代社會,又可以用於現代社會。從一定意義上說,非教徒和現代人更應該重視性命雙修,因為現代社會相當數量的人,性與命兩個方面都出現嚴重的病態,如不加以解決,將危及人類的身心健康。心性生命即精神生命方面的病態主要是缺乏信仰和理想,趨向功利實用和短期行為,生活日益淺薄化和狹隘化。形體生命即生理生命方面的病態主要是環境惡化、不良嗜好以及過度享受造成生理損害、生命力脆弱和惡性疾病中。要解決這些問題固然要靠環境改善,同時也要靠人的主觀修煉,並且去改造環境。若多數人懂得並且去努力實踐性命雙修,人生與社會的健康化程序會大大加快。”
性命雙修的現實意義,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同時並重。不但要追求強壯體魄,也要追求健全的心理素質,使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兩個方面都得到活潑的發展,這才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性命圭旨》的說法是:“神不離氣,氣不離神”、“性不離命,命不離性”。
以生理變化心理,以心理變化生理。體弱多病者先從命功入手,煉精化氣,去病健身,然後心神安定,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提高精神境界。心理脆弱或行為不良者,則先從性功入手,煉己築基,排除私心雜念,調整平衡,提高追求層次,開拓心胸情懷,然後配合服藥和煉氣,效能得到良好的效驗。性功與命功可以在不同時候有不同側重,但要互相帶動,共同長進。
性命雙修要循序漸進,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內丹家有“初關、中關、上關”之說,有“得竅、煉己、和合、得藥、脫胎”之說,有“先攝心修性,次煉化精氣修命,最後粉碎虛空”之說,要不出初級、中級、高階三大階段,次弟而上,不可躐等。無論心靈的淨化、境界的提升,還是氣血的調適、體質的強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勤學苦練,長期堅持,不斷體悟和反省,才能漸入佳境。當然漸中有頓,這是自然得來,不可強求。
蕭天樞聽的聚精會神,把一些要點,都一一在隨身攜帶的本子上記下來,已被以後不時之需,隨時可以拿出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