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無數商家在背後推波助瀾。
不過這些都是符合大周利益的,朝廷就沒有追究。
隨著南美洲被全部佔領,大規模移民正式展開,無數商家也開始湧入南美市場。
南美洲資源極其豐富,且礦類品種較為齊全,誰都向先趕過去挖那第一桶金。
耗費了十年時間,前前後後的,朝廷一共向南美洲移民了上千萬人口。
這還只是朝廷組織下的移民。
如果算上商人自發組織的移民,人數加起來只怕要超過一千三百萬人口了。
南美洲地廣人稀,歐洲殖民者在這裡本就沒有多少人口。
大周這麼一移民,漢人很快就成為了這裡的主體民族。
而其中,最為歡快的,就要屬農民了。
因為移民過來的農民發現,這裡的土地極其肥沃,基本上就不用怎麼管理,收穫就要遠遠高於大周本土。
說來這也是廢話,大周的土地,特別是中原地區的土地,已經被耕種了數千年了,土地早已貧瘠不堪,自然遠遠比不了那些新開發出來的土地了。
截止到泰安四十年,大周先後向邊陲地區、海外佔領地區移民逾一萬萬人以上。
主體自然是農民。
誰讓海外的土地肥沃呢!
即便到了泰安四十年,依舊有無數農民拖兒帶女的全家一起大移民,主要目的地就是南美和安洲。
這樣,不僅極大的緩解了大周國內的人口壓力,而且國內的自然環境也改善了不少。
特別是陝北地區,山壑之間,都是一片綠油油的叢林。
這也是廢話,這些年來,陝北地區七成以上的人口都移民到了海外,土地無人耕種,再加上朝廷在這裡大規模的植樹造林,綠化自然而然也就上去了。
到了泰安四十年這一年,大周子民的人均耕地面積,已經超過了二十畝。
而在遼闊的南美,人均耕地更是超過了一百畝。
沒有辦法,大周前前後後一共向南美移民上千萬人口。
乍一看,移民很多,可他們要面對的,是龐大的美洲,土地面積還要超過大周本土面積的南美,人均耕地面積自然就多了。
況且,這一千萬人口之中,至少有五百萬人口居住在城鎮之中,那那些農民的耕地面積自然就更多了。
甚至,有些來自瓦剌的牧民,在南美南部的阿根廷地區大規模承包土地建造牧場。
阿根廷地區的水草極其豐美,遠不是瓦剌大草原能夠比擬的,瓦剌牧民和樂意在這裡生活定居,再不用像在瓦剌的時候,每天居無定所的沿著河流不斷遷徙。
在這波大移民浪潮之中,要說最幸福的,還要屬於那些商人。
對商人來說,每一次移民,就意味著一次巨大的商機。
特別是南美的銀礦,他們可是垂涎已久。
朝廷也不是吃獨食的人。
在劃定幾處大銀礦歸屬朝廷之外,剩下的那些中小型的銀礦,朝廷全部承包給了國內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