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是否出兵緬甸的問題,被拿到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會上進行單獨的討論。起初,在武漢的蔣中正、孫科等人決定組成南京和武漢兩個分會場,畢竟一部分常委和辦公人員都在武漢,都去到南京舟車勞頓的,有些麻煩。
但黃柯堅決不同意,他說首先這不符合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國家現在是委員會制度,委員會制度規定會議要集中進行、當面進行。
其次,各位常委們考慮的南京安全問題現在已經不是問題,目前南京之圍已經解開,南京依舊是這個政權的首府所在。
最後,黃柯還說,這是一次時間跨度需要一週的會議。會議不光是常委會,還有擴大會議,其他委員們也都來參加。
不光是要討論入緬作戰的問題,還要根據現有的情況,對現有部隊進行適應現有情況的軍事改革,要將各個戰區所屬的部隊進行重新的編排,以提高戰鬥力。還有就是全國的教育、經濟、農業等多個方面發展的問題,無論如何是非到南京不可的。
當然,黃柯在給宋慶齡、于右任等非常委會的委員電話的時候,說的是另外一番理由。
他說現在對日作戰仍舊在持續,南京一役是擊潰了日軍的作戰野心,此時在南京舉行一次大會的話,從現實上能夠為今後抗戰的部署定一個基調,同時在聲勢上也可以加大宣傳造勢,鼓舞民心、軍心的作用。
宋慶齡、于右任等元老雖然手上並無什麼實權了,但在社會上影響還是存在的,所以贏得他們的支援是必要的。
黃柯的這一番言辭自然是受用的,再加上他在南京城危之時毅然決定堅守在此,所以于右任等元老對他的氣節也都是欽佩的,他的提議自然也都是被贊同的。
大局已定,在武漢的那些個官老爺們也都沒有辦法,在元宵節之後,常委們只好乘坐火車飛機,從各地集中到了南京來。
這是自上次的疏散撤離之後,政要們首次匯聚在南京。南京城也啟動了較為嚴格安保程式,南京市警察局開始在火車站、廣場和會所等多個地點進行執勤巡邏,楊義兵的預備幹部處也開始動作起來,以防有76號或者是日本間諜進行襲擊。
各地開會的代表匯聚南京之後,常委會先一天進行,討論的議題自然就是有關出兵緬甸的事宜。
和黃柯事先設想的一樣,丟擲這個議題之後,與會的常委們對出兵與否都有些不同的意見。不過大多數的人能夠認清楚形勢,認為當下的緊要要務還是應該出兵緬甸,除了維繫滇緬公路這條生命線外,還防日軍佔據緬甸之後趁機進攻雲南,那樣的話,大西南腹地就會受到嚴重的威脅。
不過出兵出多少?派出哪支部隊倒是成了一個爭議的話題。
常委會結束之後,出兵的具體事宜就是國防部軍事委員會常委會討論的議題。
陸軍部長蔣中正說,“眼下我軍兵力緊張,可以分批次的派出兵力。首批的兵力可以派出一支兩萬人左右的部隊,其他的部隊可分為時限依次派出,這樣總兵力維繫在十萬人左右。既可以保住緬甸,又能使我軍多一支在海外的作戰部隊。”
他的提議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黃柯也讚許了他的提議,畢竟一下子派出過多的部隊,其他的戰線就會受到影響,對日作戰還是要以國內的戰局為主。
這個議題討論透過,至於派出哪一支部隊就成了問題。黃柯的意見是將胡宗南的六個師五萬餘人派出去,而遠征軍的總指揮由杜聿明擔任。
黃柯解釋自己這樣做的理由,一來胡宗南麾下的的部隊尚無戰鬥任務,二來胡宗南的戰鬥經驗不如杜聿明豐富,所以派出這些部隊,自然是由杜聿明來擔任總指揮。
不出所料,這個提議剛以丟擲,陸軍部長蔣中正和參謀總部部長何應欽就明確表示反對。兩人的理由如出一轍,都是說胡宗南的部隊是扼守兩湖地區的主要兵力,萬萬不能夠調動。而胡宗南本人雖不如杜聿明作戰經驗豐富,但在緬甸叢林作戰兩人都是尚屬空白,也就不存在誰更能打仗一些的問題了。
黃柯堅持己見,蔣中正等人也毫不退縮,表決算下來的話,是蔣派一系佔據優勢,不過黃柯有委員長的一票否決權,最終肯定都是誰也不能說服誰。
一天的討論,沒有絲毫的進展。無奈之下只好暫停休會。黃柯心煩氣躁的走出了會場,到隔壁的大廳裡抽菸解悶。
海軍部長陳紹寬走了過來。海軍自開戰以來和日軍海軍有過幾次小規模戰鬥,且在防空不足的情況下又遭到了日軍航空兵的轟炸,現在海軍基本上就是一個空架子。黃柯也曾有心擴大海軍規模,無奈沒錢沒物沒條件,重建海軍也只能無限期的推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