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帝國往事
大夏朝自太祖皇帝高淵開國以來,便將跟自己一起征戰天下、戎馬半生,同時也是戰功赫赫的五個同胞兄弟,封出了趙、楚、蜀、吳、九江五大鐵帽子王,子子孫孫世襲罔替,替大夏治理所封屬地的子民,同時也享受所封屬地的稅賦。
從某種意義上講,哪個會投胎的鑽進了這五位鐵帽子王王妃的肚子裡,那才是叫上輩子積德!
含著金勺子出孃胎,生下來那就是享受的命,這世襲罔替的王位和先帝特賜的丹書鐵券,讓他們甚至比很多封王的皇子都要活的舒坦。
畢竟也算是祖上拿命血拼出來的王位,所以太祖爺對於這五位鐵帽子王的後代子孫,甚至都沒有過於刻意的設定什麼約束的條件,只在臨終的時候要他們五個跪在床前起誓:
天下非高姓而王者,共擊之!
僅此而已。
所以也就導致後來帝傳三代的時候,釀成的那場險些顛覆整個大夏朝的劇變!
奈何大夏朝那個時候不過剛剛建國五十餘載,可謂福澤深厚、氣運不絕,又碰上了睿宗皇帝這千百年不得一遇的聖君,因此叛亂雖然一開始勢如滔天,點燃了大夏朝近半壁江山的烽煙,但最終還是被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平息了下去,
而也是正因為於此,睿宗皇帝又給這五位鐵帽子王多加了一道緊箍咒:
世襲罔替之王位,只能傳於王府嫡子,除非嫡子早夭,方能在皇帝應允之後,令擇長者而王之。
帝傳三代,王位也都傳下去三四代了,這些錦衣玉食的小王爺早就不是當年蚊子從眼前飛過、都能瞅出公母的精明先祖了,對於睿宗的這道旨意也並沒有覺得如何,
直到數年之後他們一個個府中的嫡庶之爭已經成為日常主旋律的時候,才犯過醒了想到睿宗的這一軟刀子扎人有多疼。
睿宗之前,也是因為剛開始建府都還沒有枝繁葉茂的時候,嫡庶公子哥兒們相處的倒都還很融洽,也都和大多數的讀書人一樣,願意去大殿中或者疆場上去博個功名,若是能夠出人頭地,甭管是嫡子還是庶子,都有可能從老王爺哪兒接過王府的大印,
那個時候,王子們一個個想的都是往朝中去伸手,擴充自己的勢力,變相的來說,也就是在擴大王府的影響力。
但是,睿宗之後,這種現象幾乎絕跡!
為什麼呢?
你一個庶出的王子,你就算是三甲頭名點被點做狀元、或者戎馬天下百戰餘生,頂天了換一頂二品大員的烏紗,仍舊還是不能從你那個天天拎著鳥籠子在風月所裡日夜尋歡的嫡兄弟手裡搶過王位,
一句“祖制不可違”就把你肚子裡的千言萬語堵的死死的了。
除非.......他死了......
因此,自此之後,王府裡面的這些王子們,再也沒有心思考功名、博戰功,因為睿宗把他們通關的難度看起來降低了,只要幹掉那個嫡兄弟就可以了,
但是當他們在冷森森地盯著前面嫡兄的王位時,後面的弟弟也在陰惻惻地看著他,
王府之中,再無寧日,天下之中,反而變成了一片祥和。
而且睿宗的這條變了味的“推恩令”,也很快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僅僅二十年之後,九江王府因為嫡庶爭鬥,發展到兵戎相向,同室操戈的老舊戲碼在廬江王府裡搭臺上演,所造成結果之惡劣,也是讓人瞠目結舌,
九江王及王妃慘死府中,膝下六子有四個死在了城中的火併中,一場大火把整個九江王府燒了個乾乾淨淨。
對於這件曠古奇聞,朝廷的反應也是出乎意料的快,睿宗當天就擲下嚴旨,九江王三子、五子忤逆不孝、手足相殘有悖人倫,即刻處以極刑,以儆效尤!同時九江王的王位,也因為無後代可傳,被禮部收回,
多年之後,每當有多嘴之人非議此事的時候,都會提一嘴說這是睿宗殺雞儆猴的陰謀,因為睿宗一開始就對太祖分封的這不加約束的五位鐵帽子王有所不滿,但是礙於丹書鐵券和先皇之恩卻也不好有所動作,所以才有此一策,
百年的時光一晃而過,對於這種連史冊都不會有記載的野史,不過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沒有人知道當時九江王府之事是不是睿宗授意的,不過大家都知道的是,自從那以後,剩下的趙、楚、蜀、吳四王,都徹底變成了溫順的貓兒,朝廷有任何召見或者儀禮,無不是隨傳隨到,再沒有半分怨言。
佛家有句話,叫做“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從面的事看來,這“乾坤”果真是個公正嚴明的老人,並不會因為睿宗作為“乾坤”之子就會有所偏袒。
大夏天正四十四年,睿宗的兒子夏武宗暴斃,
比較尷尬的是,這位繼位了四十多年的皇帝,不僅把他的幾位兄弟都給熬死了,還沒有留下任何的子嗣,
這突如其來的噩耗,讓大夏朝這個龐然大物像是忽然失去了腦袋,束手無措的開始跌跌撞撞了起來。
不過還是那句話,若是福薄份淺,大夏朝也不會建國四百年仍矗立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