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橋和喬勇檢視傾倒點時,建委工作人員也進場勘察地形,為修建焚燒爐做準備工作。支書楊宗奎陪著建委工作人員,積極向他們介紹本地出產的條石和片石。
由於承諾修焚燒爐時用當地產的條石,請當地村民幫工,垃圾場緊張的形勢得到初步緩和。這讓王橋感覺壓力稍為小了一些,得到一時喘息之機。
另一件比較遺憾的是肇事車輛始終沒有找到,昌東縣工傷賠付的原則是先解決交通事故再解決工傷,環衛所墊付了環衛工人的醫療費用,還給交警中隊報了5000油費,這讓喬勇心痛得很。
而王橋是城管委副職,不分管財務。沒有喬勇那種切膚之痛,他更關注的是將事情辦好。
週五,王橋帶著喬勇來到山南。
王橋有一位大學同學在省環衛局工作,這位同學原本準備陪王橋參觀垃圾場。誰知臨時有事要出差,他特意給垃圾場場長打了電話,請垃圾場場長接待來自昌東的王橋。
在上級主管部門領導打電話,場長自然不會怠慢,親自到大門處等候王橋。然後帶著王橋和喬勇參觀垃圾場作業區,詳細講解垃圾場處理工藝。
山南垃圾處理場日處理垃圾三千多噸,採用的是衛生填埋技術,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分割槽填埋,山南垃圾場填理佔地面積大,分為作業區和掩蓋區,作業區是傾倒垃圾的地方。掩蓋區是用泥土將垃圾覆蓋,同時用導氣石籠將氣體導走;二是作業區有推土機等機械,用於將垃圾分層碾壓;三是建有大型的滲漏液調節池。
王橋站在垃圾場邊。舉目四望,除了一塊正在操作的工作面沒有用泥土覆蓋以外,所有垃圾填埋區域都用泥土覆蓋,覆蓋區內長出茂密的野草。微風吹過,很有風吹草低現牛羊之感。
王橋是有心人,一邊向場長提問,一邊著重考察垃圾場的除臭和滅蠅工作。
省垃圾場滅蠅工作相當到位,場內基本看不到蒼蠅。
在垃圾場作業區邊緣,味道撲鼻。在距離垃圾邊緣兩百米左右,還能聞到比較大的味道。超過五百米。沒有風時基本聞不到臭味。但是在六七百米的距離,有風吹來,還是能聞到隱隱約約的酸臭味。
花了一個多小時,場長帶著王橋、喬勇將垃圾場走了一遍。
離開垃圾場後。王橋作出了總結:“就算採用了山南市的衛生填埋辦法,達到了它的管理水平,也不可能在500米以外完全杜絕臭味。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儘量減少臭味,讓村民能夠接受。”
喬勇對山南垃圾場的管理水平很是佩服,道:“山南垃圾場每天要處理城區產生的三千噸新鮮垃圾,保留了六七百米的作業面不能覆蓋。能把臭味控制到這個程度,我們坐飛機都追不上。”
王橋道:“和山南垃圾場相比,陽和垃圾場管理太粗放了,我們對照山南市垃圾場的管理手冊,一項一項治理。”
小車進了山南城,喬勇看著寬闊又複雜的城市道路有些發懵,道:“橋主任,山南的公路太複雜了,我是兩眼不抹黑,完全找不到路。”
王橋道:“我來開車。”他在大三就拿到駕照,拿證後經常開著姐姐的車在山南城裡四處遊蕩,水平不差。
喬勇從來沒有見過王橋開車,遲疑地問:“橋主任會開車,有駕照嗎”
王橋道:“有駕照。”
兩人交換位置後,喬勇見王橋開車動作熟練,這才放心,道:“橋主任開得很好啊,以前從來沒有見你開過車。”王橋道:“我只有兩年駕齡,在你們這些老駕駛員面前,連小菜都算不上。”
環衛所有大大小小二十多臺車,除了會計和辦公室的女同志外,每個人都會開車,而且都有開大車的駕照,王橋開車技術在裡面確實不值一提。
小車開到東城區,停在山南大學外面的老味道土菜館門前。王橋提前打招呼:“山南是我的主場,中午飯你就不要管了。”喬勇急忙道:“那怎麼行,難得請王主任吃頓飯,怎麼還要王主任掏腰包。”王橋道:“我讀書時長期在這裡吃飯,等會我還要請老師和同學,你真的不用管。”
土菜館裡相熟的服務員和廚師都熱情地過來和王橋打招呼。艾敏聞訊從二樓辦公室下來,道:“難怪我早上起床耳朵癢,原來是蠻哥來了。”
喬勇原本以為王橋在讀山大時經常在這家館子吃飯,算是熟客,可是見到女老闆與王橋談話的神情,覺得王橋不僅僅是熟客那麼簡單。他猜不透兩人關係,來來回回瞅了好幾眼。
在土菜館稍事休息,王橋開車到校園將黃永貴一家人接了過來。雷成帶著夫人韓萍來到老味道土菜館以後,正式開席。
喬勇一直在昌東縣環衛所工作,頂多和縣裡面的局長、主任們打打交道,難得見上縣領導一面。到了山南,席上坐著的人不僅有山大中文系副主任黃永貴,還有省委宣傳部辦公室副主任雷成,都是有身份的人。他不禁對王橋肅然起敬、刮目相看,不再敢有絲毫小瞧之心。
第一百八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