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年10月1日,時值金秋十月,又是一年一度的國慶佳節,所以儘管此刻才清晨八點多,西安市聞名中外的旅遊景點——“回坊”,已經迎來了全國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遊客參觀遊覽,瘋狂購物,一飽口福。
所謂“回坊”,又稱作“回民街”,屬於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上千年曆史的西安著名美食文化街區,也是來西安旅遊不去後悔的地方。
西安“回民街”是“回民街”區多條街道的統稱,由北院門、北廣濟街、西羊市、大皮院等數條街道組成。回坊是許多戴白帽圍著蓋頭的穆斯林男女信徒所居住的地方,清真寺(供穆斯林男女信徒禮拜的地方)也設在這裡面。
“坊”源於唐代,是唐時的一種區域劃分,唐長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容納了大量從西亞、中亞遷入的穆斯林。隨著大量穆斯林的湧入,伊斯蘭教也開始在中國傳播,為了宗教活動和生活的方便,穆斯林依清真寺而居,這種佈局從伊斯蘭教傳入中國開始一直延續至今,每座清真寺都形成一個“坊”。
而“坊上人”是西安地區對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的一種親切的稱謂,因此稱為“回坊”。
每年的國慶節,通常都有七天長假,是國內除了春節長假之外,第二個最長的假期了。因此對於西安這樣的國際旅遊城市,這個時候是公認的旅遊黃金週。
而今年的國慶節,又與往年有些不同,確切地說,更加喜慶。
因為今年的國慶節由於中間夾了一箇中秋節,所以比往年多一天假期,變成了罕見的八天長假,自然而然吸引了更多的人外出遊玩,盡情宣洩平日裡工作生活中所日積月累的煩躁和空虛。
儘管此刻的古城西安不見陽光,陰雨綿綿,依然無法阻擋遠道而來的遊客興致,只見整個回坊的大街小巷人頭攢動,歡聲笑語,香氣四溢,熱鬧非凡。
當然了,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在這樣的日子裡笑逐顏開的,這不,在西大街橋梓口的地下通道臺階上,有一個大約二十一二歲的年輕女孩正一臉愁容地坐在那裡發呆。
在她手裡緊緊攥著一封信,那是一封看上去有些褪色發黃的舊信封,儘管信封看上去年代久遠,卻依然保持整潔平整,甚至都沒有拆封,足以見得擁有這封信的人,這麼多年來一直在很細心地珍藏著它。
信封上沒有多餘的字,只有四個娟秀的毛筆字——煙雨親啟。
而這個坐在臺階上,面容清秀,身材苗條,天生麗質的憂傷女孩正是這封信件的收信人——煙雨。
她是西安交通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學的專業是酒店管理。
畢業證早在三個月前她就拿到手了,在她拿到畢業證的那天夜裡,她本想馬上開啟這封信看的,可是,一想到這封信是她婆婆留給她的唯一遺物,她就不忍心拆開它。
一來,這封信是她緬懷婆婆的唯一念想,自從婆婆四年前去世後,她已經小心翼翼地珍藏了四年之久,實在是不忍心破壞它的完整性。
二來,這封信據婆婆說是她二十多年前親筆所寫,裡面有關於她的真正身世,對於從小被婆婆養大的煙雨來說,雖然極其渴望瞭解自己的身世,卻又害怕知道自己的身世,正是這種矛盾複雜的心情讓她不願意拆開這封信。
因為煙雨不願意破壞自己心目中,從小到大唯一的美好回憶,那就是這個世上唯一有血緣關係,最疼愛她的親人就只有婆婆,再無他人。
對她來說,婆婆對她的好,就是連續說上十天十夜,也只能說出萬分之一罷了。
她不希望看完信後,才知道自己其實是婆婆撿來的棄嬰,毫無血緣關係,而她的父母婆婆也並不知曉,那她就真的變成這個世上被親生父母狠心遺棄的可憐孤兒了,甚至可憐到將來百年之後,都不知道自己的親人到底是誰,最後含恨而終。
這對她來說真得太過殘忍了,說實話,她寧願不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世,就這麼認為婆婆是她唯一的親人過完這一輩子,也是一種無怨無悔的幸福。
至於她的父母,小時候懵懂無知的煙雨也試著問過多次,但每次婆婆都會突然間變得很傷感,沉默良久之後就是默默地流淚,久而久之,漸漸長大且懂事的她也就乖巧地不再追問了。
當然了,這並不代表她不想知道自己的身世,而是不願意看到最疼愛她的婆婆傷心。只好將自己對身世的好奇心深深地埋葬在了內心深處。
儘管婆婆從來不願意提及她的身世,卻從小就一再告誡她,她是個回民,是一個有信仰的少數民族的孩子。
當幼小的煙雨疑惑地問起“回民”是什麼意思時,她婆婆還很鄭重其事地給她講解了“回民”的含義。
她說回民的“回”字,是沿用伊斯蘭教在中國的舊稱“回回教”中的“回”,而“回”字可以理解為“大口裡有小口”,之所以採用“回”字,其用意旨在告誡人們要言行一致,而且這與伊斯蘭教的信仰——“口舌承認,心裡誠信(穆罕默德奉安拉之命的宣教)”是相符合的。
起初煙雨太小時,聽了婆婆的解釋,彷彿聽天書一般,直到她上了高中後,才漸漸明白了“回民”的含義,和擁有了自己的信仰。
而她的婆婆也是以身作則,無論吃穿用度,還是平時的言行舉止,都沒有違背自己的信仰,時時刻刻潛移默化地感染著煙雨。
也正是煙雨心裡有了不可動搖的信仰,讓原本就心地善良、聰明伶俐、蕙心蘭質的她長大後,成長為一個賢良淑德、心善志堅、才貌雙全的好女孩。
對煙雨來說,從小和婆婆一起在回坊小學習巷的老式宅院裡生活的日子,是她最幸福的時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