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眉山蘇氏,蘇允最賢> 第一百六十六章崇文悟道!(4.1k哈!)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六十六章崇文悟道!(4.1k哈!) (2 / 3)

不過,真實的工作量肯定是遠超孟子集註的,因為要做到四書條理貫通,無所不備,且前後貫通,所需要的努力是極大的。

然而,前面所述,並非真正的困難所在。

真正的困難在於,朱熹作四書章句集註,之所以可以將四書融會貫通在一起,一是採用章句與集註的方式,這是新的創舉。

真正將其融為一爐的,其實是朱熹的理學理論提供的基礎。

朱熹以“理”為中心,展現了“理”與儒家經典中的範疇體系的聯絡,並以此界定了這個範疇體系中的重要範疇,如天、人、性、道、心等。

從而實現了“天人合一”、“心理合一”、“心性合一”。

朱熹指出:“自古聖賢相傳,只是理會一個心,心只是一個性,性只是有個仁義禮智。”

此三種合一說,才為朱熹貫通“四書”,奠定了十分重要的理論基礎!

這是理論上的創新,才有可能真正實現融會貫通。

但蘇允對於採取程朱理學是心有顧慮的。

不僅僅是因為蘇軾蘇轍的蜀學的影響,跟這關係不太大。

另外,蘇允並不敵視程朱理學,程朱理學自有他的先進性。

明清的僵化是統治者的緣故,與學說本身沒有太大的干係。

蘇允考慮的是什麼,是學說與社會當今思想潮流的適應性。

當今的現實狀況是什麼,是唐儒重新啟用儒學至今,已經過去數百年,儒學與北宋這個國家一樣,漸漸已經陷入僵化之中,學術氣氛沉悶的時代。

所以,現在需要的不是理學的保守,而是需要一個更有活力理論來啟用。

朱熹的理學之所以在南宋被捧為官學,一統江湖,是因為南宋遷至臨安後,經過發展,經濟快速發展,從上到下被眼前的繁華所惑,陷入窮奢極欲之中。

而朱熹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理論,對於統治者來說是急需的。

因為一旦從上到下,從官員到百姓,所有人都沉迷於繁華的時候,那離滅國就不遠了。

這才是程朱理學成為官學的真正原因。

蘇允之所以不排斥朱熹的理學,是因為朱熹提倡的“滅人慾”不是否定人的所有慾望,而是對人過度之慾,類似貪婪等慾望,進行否定。

朱熹認為“天理”屬於至善的,而“天理”在人身上的體現,就是“性”。

也就是說,朱熹認為,人性屬於至善的存在。

而人有惡的一面,朱熹則將人惡的一面歸咎於人身上的“情”,但是朱熹並沒有否定人所有的情,認為只有與至善的“性”不一致的“情”才是惡的。

所以,程朱理學並不是沒有先進性,而是因為統治者因為自身需要,將其作為官學,且以之為唯一,最終變得僵化。

但蘇允不想以程朱理學為四書集註的理論基礎,是因為與當今社會的現實不符合。

當今之世,儒學僵化到了極致,北宋文人有所察覺,因此才有宋初三先生、已經有所雛形的蜀學、洛學、關學等等出現,就是為了改變這種局面,重新更新儒學。

所以,這會兒想要讓四書章句集註一出世便迅速風行,採用程朱理學並非良策。

不如……

蘇允嘿嘿一笑。

此時宋朝的學術風氣跟明朝初期有些類似,都是繼承前朝儒學發展至今,已經是漸漸活力不再,諸多大儒紛紛在尋找新的出路,所以,這個時候……陽明兄,該你出手了!

陽明心學,若是在這個時代出現,定然會震撼整個大宋朝!

這一點是早就驗證過的。

陽明心學在明朝一經問世,就引起了轟動。

學子們紛紛追隨,風氣大開。

儘管王陽明逝世後,他的學說一度受到排斥和攻擊,但由於學者的不懈努力,心學仍然輝煌一時。

在《明儒學案》中列舉的七個學案中,包括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閩粵、泰州等地的學者都深受其影響。

甚至朝中大臣如徐階、張居正、趙貞吉等都是他的信徒。

陽明心學不僅在國內產生了深遠影響,還傳播到了國外。

明末,陽明心學被傳至日本,伊藤博文和東鄉平八郎等人都成為了陽明心學的忠實信徒。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