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夢遊來到孔子的故鄉曲缻!聽老人家講大道理:
眾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既會唱歌,又會彈琴作曲。他在與人一同唱歌時,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請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聽,然後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針並不是培養一些死讀書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發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師襄學琴,某天師襄交給他一首曲子,讓他自已練習,他足足練了十來天,仍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師襄忍不住了,說“你可以換個曲子練練了。”孔子答到“我雖然已熟悉它的曲調,但還沒有摸到它的規律”。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又說:“你已摸到它的規律了,可以換個曲子練了。”不料孔子回答“我還沒有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哩。”
如此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發現孔子神情莊重,四體通泰,好似變了人樣。這次不待師襄發問,孔了就先說道:“我已經體會到音樂形象了,黑黝黝的,個兒高高的,目光深遠,似有王者氣概,此人非文王莫屬也。”師襄聽罷,大吃一驚,因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並未對孔子講過。
孔子也可說是一流的音樂鑑賞家,《韶》相傳是堯舜時的樂舞,孔子在魯國一直沒有機會聽過,後在齊國的某次宮庭宴樂中終於欣賞到了,孔子完全被這*肅穆的音樂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二、發憤忘食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三、後悔莫及
高牆上面厚而下面薄,不一定會坍塌(tan1 ta1,但是,下起大雨的時候,大水衝擊的時候,卻必然會先坍塌。
草木的根扎得淺,平時不一定就會歪倒,但是,在狂風暴雨襲來的時候,卻必然會先被連根拔起。
君子在國家之中,不崇尚仁義、尊重賢臣以處理各種事務,不一定會亡國,但是,一旦有了特殊的事變,遇到諸侯互相爭戰的時候,人忙著逃跑,車子飛奔,禍患突然降臨,才開始產生憂愁,以至於喊得口乾舌燥,仰天長嘆,希望著獲得安寧,豈不是太晚了嗎?
孔子說:“事前不謹慎小心,而過後悔恨,唉!即使悔恨也已經來不及了。”
四、為君之道
魯莊公二十八年,魯國遭遇了災荒,大臣臧孫辰提議向齊國買米。孔子說:“君子治理國家,一定要準備下三年的積蓄。遇到災荒的當年就向別的國家買糧食,這是國君的失職。”
孔子說:“國家有道,即使是刑罰增加了,也等於沒有刑罰。國家無道,即使把所有犯法的人都殺掉,也永遠殺不盡。”孔子說:“商湯與周武王並非因為一方面的善而興盛起來的,夏桀、商紂並非因為一方面的惡而亡國的。
夏商周三個朝代的興亡,在於平時的所作所為,平時積聚的善多,即使有一方面的惡,這也只算是過失,不足以使它滅亡;積聚的惡多,即使有一方面的善,這也只算是無意之中碰上的,不足以興盛。”
五、失人失言
孔子說,可以和他人說的事但不說,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說的事,卻和他說了,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鄉里間,貌溫恭謙,表現得像個不善言辭的人;當他在祭祀宗廟和議論朝政時很善於明辨,對答如流;與上大夫談話時,中正而有諍辯,敢於說實話;與下大夫交談時,侃侃而談,和氣而又歡樂;君視朝時,恭恭敬敬,但又威儀中適,不張不弛。根據人的性格特徵和場合說話,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氣。
1、評落水救人
有一個人掉到水裡去了,孔子的一個學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來了,家屬感謝他,給他一頭牛,他就收了。別人就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錢?孔子知道了,表揚這個學生,說這個學生做得對,這會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
因為救了人之後,人家給錢,是可以收的,於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願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觀的效果。
2、孔子學琴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王肅注:“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王釋“學”與“習”為一義,似專指誦讀。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誦習”僅是“一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皇侃疏“時習”說:“凡學有三時。”一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概論》)。
1、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孔子 《論語》
2、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孔丘 《論語》
3、 芝蘭生於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孔丘
4、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 《論語》
5、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孔子 《論語》
6、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 心所 欲不逾 矩。 ——孔子 《論語》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 《論語》
8、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