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首輔> 第一百九十一章:松江知府李崇的決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九十一章:松江知府李崇的決心 (1 / 3)

第194章 松江知府李崇的決心

松江府華亭縣,知府李崇親自坐鎮於此,主持分田的事。

戶部也派了官員來此,這次分田足有十萬畝,都是‘無主’的荒田,因此需要全部重新造冊,防止出現貪墨和瞞報的情況,造冊之後,將來朝廷就能按冊徵稅,整整十萬畝地,是一筆不小的稅源收入。

“陸少傅不容易啊。”

李崇是沈傳名的外甥,當然知道從徐階手裡要回這十萬畝地有多困難,眼見著面前浩蕩蕩數萬百姓排隊登記田契,發自肺腑的感慨。

戶部的官員倒不知道其中的事,還當李崇說的是去年陸遠主持南直隸各府接納安置這些松江難民,因此也都點頭。

“是啊,去歲如不是陸少傅居中協調,這些松江百姓哪有今日重回故鄉的日子。”

“陸少傅為此事嘔心瀝血啊。”

耳聽得幾人的話,李崇不由側目。

他是沈傳名的外甥,沈傳名又是徐階的大舅哥,他和徐階是有親戚關係的,準確來說,李崇應該叫徐階一聲姨父。

不過徐階的元妻沈氏死的早,後來徐階在北京續絃,幾十年也都在北京升官、當官。

沈家是松江府的富紳,李崇打小是在松江長大的,因此和徐階沒有太多走動,感情也談不上多親近。

此刻的心中便開始將徐階和陸遠放到一起來比較。

實在是比不上啊。

十萬畝地不是少數,即使有李崇親自坐鎮,效率上快了不少也足足用了十幾天才完成,合併造冊一萬五千戶,接近十萬百姓分到了田地。

眼下還不到五月,雖然春麥是耽誤了,但是可以先種幾個月的蔬菜,等到九月份種冬麥。

也就是這個時期黃浦江還沒有完全開發,不然引黃浦江水入灌,五六月份可以種一季晚稻。

總的來說憑藉著江南得天獨厚的地緣條件,讓百姓活命是一點壓力都沒有。

不過開鑿河渠,包括引黃埔江水入海的事,遠東商號已經出資開始做了。

那麼好的位置,加上上百萬白銀熱錢砸下去,松江府絕對可以迅速恢復民生。

這一點李崇很有把握。

其實這些地方府縣主官應該做什麼、怎麼做,大明朝官方有一套完整的地方指導手冊,不單單只是那本《知縣到任須知》,朱元璋命翰林院編修的《諸司職掌》、李東陽所著的《大明會典》中也有地方官的施政綱要,包含了民生、教育、軍備、基建工程防汛幾乎這一時期所有和國家息息相關的政務。

就照本宣科的按著幹,實際上也不會幹的太差,之所以弄到嘉靖朝時期國家虛弱成這個樣子,錯的不單單是人。

一如此時此刻的松江府。

徐階一個人就霸佔了松江二十多萬畝田地,這些田地不在黃冊上,在冊的又被徐階拆分掛靠在不同官員和有功名的生員名下,成為國家承認的職俸田、功名田,朝廷收不到稅,百姓賣身成了佃戶,也成了隱戶,託庇在徐家下的家奴,這種情況下松江要是還能富裕那才是有鬼了。

洪武二十六年,松江在冊田畝五萬一千三百二十二頃九十畝,也就是五百一十三萬畝,到了弘治十五年重造,松江在冊田畝餘四萬七千一百五十六頃六十一畝八分八厘六毫,也就是說有四十二萬畝田地消失了。

如今汪逆禍禍完之後,李崇帶著松江府戶曹加上戶部清吏司的官員重新核查造冊之後,松江的田畝還剩多少?

四萬三千六百頃,也就是說,即使徐階退還了十萬畝田地,仍還有三十五萬畝田地沒了蹤影。

從洪武二十六年到如今的嘉靖三十一年,光一個松江府就有將近八十萬畝地由國家的稅源變成了私人的隱性財產。

這不該查嗎。

八十萬畝地,松江一年兩熟,畝產市秤為三百二十斤,一年要少去五億多斤糧食,折三百二十萬石。

按照三十稅一的標準,國家少徵稅十萬石。

除了這個標準的糧稅之外,明朝還有火耗稅的存在,每石要增收五斗六升,也就是說要增收百分之五十六,相當於三十稅一點五六,如此又是五萬六千石。

沒了八十萬畝地,但戶口卻增加了,人均田地變少,徭役、火耗和課雜稅的錢就要攤派到所有自耕農戶身上,看似很輕的三十稅一,實際上百姓的生存壓力日趨增大。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