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馬赫迪表現的十分果決,一改此前的計劃,派出了大*銳步兵,深入白煙之中。
就算當真都在煙霧中,雙方都難以視物,大不了是兩軍不相上下的局面,沒有什麼可以好擔心的。
更何況,戰場上本就要死人的,如果瞻前顧後,什麼都怕,就不要打仗了。
大食步兵手持刀盾,魚貫出了軍營,然後在漸趨濃厚的煙霧中列開陣型,嗚嗚嗷嗷的衝向了煙霧深處。
這支步兵大概有五千人規模,不多不少,主要目的是試探來襲唐兵的虛實。
就在馬赫迪冷靜下來之時,他並不知道,距離其所站的塔樓處不過三里的地方,大唐丞相正在衛兵的護持下,查勘著地形。
事實上,查勘地形的目的是達不成了,因為此起彼伏的放炮帶來了濃烈的硝煙,硝煙瀰漫在戰場上,使得原本計劃的一切都成了不可能。
秦晉有些抱怨,清虛子驟然下令在後方和兩翼放了大量的空炮,以此釋放硝煙籠罩戰場,目的不過是為了掩護自己。
可他並不需要這種掩護,為了更清楚直觀的瞭解敵人,才帶著隨從夾雜在虛張聲勢的襲擾軍陣中偷偷靠了過來。
誰曾想,在外的大食騎兵居然以遠超預計的速度迅速回師,清虛子這些人在得知訊息以後,一時間也沒什麼好辦法,只得出此下策。
雖然說是下策,可目的卻達到了,秦晉的行蹤被很好的掩蓋住了,現在只要派人將他從戰場上拉回來就算大功告成。
可這麼做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食人誤以為神武軍藉此發動強攻,竟搞的如臨大敵,營盤緊閉,看樣子十分緊張。
這些都是濃煙徹底籠罩瀰漫戰場之前發生的,在硝煙未及散去之前,也無法根據此前獲知的情報對作戰計劃做出改變。
一切就只能按部就班的進行,小小襲擾過後,所有軍卒悉數撤回營壘之內。
這次襲擾主要目的還是配合鄭顯禮對草原蠻部的營救,從此時所知的情況判斷,已經初步達成了。
秦晉回到營寨之後,清虛子等人好一通埋怨。
說什麼上位者不可輕易犯險,千金子不可坐垂堂之類的話。
秦晉不是的點頭附和著,他知道,如果自己提出反對意見,只會換來更多人的更多聒噪。
這就是他倡議神武軍中可以暢所欲言的後遺症,雖然可以兼聽則明,但有所得便要有所失,也是自然規律。
很快,探馬來報,大食人派出了數千刀盾步兵出迎應戰。
眾人都建議給予迎頭痛擊,以此進一步鞏固神武軍戰無不勝的形象。
但是,秦晉覺得現在還是示強與人的時候,便一意堅持撤兵,此次襲擾所為就是要策應鄭顯禮,既然目的已經達成,又何必再貪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