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禁衛軍暫時退卻了,但那是他們主動選擇的撤退,並非戰敗之後的潰逃。王仁禮知道他們一定還會在某個地方重新集結,然後再一次展開對神武軍的阻擊。
王仁禮分析了大食禁衛軍幾種作戰的可能性,覺得他們必定會在前方二十里處的沙裡河沿岸進行埋伏,這條河雖然並不深,但卻是前往埃蘭的必經之地。
另一方面,又遣人返回希爾凡像秦晉報告這裡發生的事情,以及粟特部阿斯塔的意外。
這次意外對於王仁禮而言算是當頭一棒,讓他十分惱火,也是憋足了勁要挽回顏面。
他不是個魯莽的人,此人之所以年紀輕輕就被秦晉委以重任,得其看重的正是沉穩二字。
然則,就算再沉穩的人也有失策的時候,就如王仁禮那晚帶著人去追阿斯塔一樣。
結果是放走的俘虜被大食人重新收攏,阿斯塔也不知所蹤,好在神武軍主力並未因為大食禁衛軍的突襲而受到損失。
相反,大食禁衛軍算是硬生生一腳踢在了鐵板上,吃了個不大不小的虧。
與之前戰術上的成功算是一勝一敗,雙方也因此扯平了。
但神武軍的年輕將領個個都是心高氣傲的,如此吃了虧又怎麼能輕易的就算完呢?
正是因為如此,王仁禮反倒不急著向埃蘭城進發了,反而研究起了在哪裡與伊本的禁衛軍進行決戰。
想要攻下埃蘭城,左右都繞不過大食的禁衛軍,與其急著趕路,不如停下來將這個*煩一次性的徹底解決。
王仁禮的主旨是敵人想要做什麼,就片不能讓對方如願。比如伊本很可能在沙裡河沿岸對神武軍進行伏擊,那麼他就一定不能順著大食人,而是將其引至他劃定的區域,然後再進行決戰。
實際上,整個伊拉姆的地形都是一馬平川,沒什麼大山也沒什麼深谷,只是沙漠戈壁與綠洲交錯存在。
在白日間,很難掩藏千人以上的軍隊,大食禁衛軍就算要在沙裡河埋伏,也會很容易的暴露目標。
事實果然如此,遊騎僅僅用半天的功夫就探明瞭沙裡河沿岸的大食禁衛軍是如何佈置的。
以大量的騎兵在兩岸遊弋,步卒則分列兩岸,似乎隨時都可相機而動。
這與王仁禮的預期大致降服,如果大食禁衛軍的將領是個草包蠢貨的話,也不可能擺出那一夜的包圍陣。
卡扎爾是最著急的,他一直心心念唸的打算藉著唐人的勢力重返伊拉姆,在聽說來自泰西封的禁衛軍撤退以後,本以為奪回埃蘭城就像才是一條蟲子那麼簡單。哪成想禁衛軍居然只是虛晃了一下,竟調頭打了過來。
實話說,卡扎爾怕曼蘇爾的禁衛軍已經怕到了骨子裡,早就失去了與之對敵的勇氣,他現在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唐朝人的身上。
此時見王仁禮不緊不慢,也不知道他究竟如何打算,他早就急的肚子裡像是著了一團火。
可他又不敢三番五次的去催促,這些唐朝的將軍個個都很年輕,脾氣也不怎麼好,萬一惹惱了,可不知道如何才能將關係修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