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相比於希爾凡北部的草原,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因為大量的逃兵和潰兵幾乎都不約而同的向北方逃命,沿途的大量部落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洗劫。
尤其是馬赫迪率領的軍隊,不但洗劫財貨人口,還進行了大量的屠殺。也正是因為此,希爾凡山南山北的粟特部落才一股腦的選擇了依附唐朝,並且成為了神武軍在呼羅珊的重要支援力量。
秦晉在對待當地部族的態度也極為友好,為的就是爭取他們的支援,從而盡最大可能減小勞師遠征帶來的不利因素。
但是,這些做法大都只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最終還要神武軍以結結實實的勝仗作為支撐才能行。
否則神武軍在拉攏部落方面做的再好,也不可能使那些部落冒著得罪大食,且可能被滅族的危險來雪中送炭。
這是人之常情,而秦晉素來推崇兩利則和的方針政策,只要符合雙方利益,能夠一併對付共同的敵人,均可以拉攏為盟友。
雖然拉攏的部落中素質參差不齊,其中也不乏心懷鬼胎,渾水摸魚的,可只要形成了一種效應,這種趨之若鶩的投效勢頭也能成為瓦解和打擊大食人軍心士氣的一種有效手段。
說穿了,這就是借勢。
一旦投效唐朝背叛大食的風潮形成,大食人的威信就會隨之大打折扣,而蠻部失去了對大食人的畏懼,就會有更多被壓迫的部落站出來與之做對。
如此迴圈下去,大食人必定焦頭爛額。
秦晉這次往南部視察,除了檢視築城的進度,還有兩個重要的目的,一是向希爾凡南方的波斯人顯示武力;二是積極示好,以便取得波斯人的廣泛支援。
唐朝支援波斯復國的訊息已經散佈出去,相信一定會有為數不少的波斯人對此是持著支援態度的。
呼羅珊有許多波斯人出於生存考量都改信了大食教,但畢竟時日尚短,大食教的影響還沒有那麼深遠。在沒了擁有宗教懲罰性質的人頭稅制約以後,相信拋棄大食教的波斯人會越來越多。
然則,大食人對呼羅珊的破壞也是顯而易見的。
農耕的波斯人被從土地上攆走,大片的耕地拋荒,草原蠻族不斷的向南部遷徙。
這一路往南走,秦晉見到的波斯人村落寥寥可數,倒是隨處可見大片的牛羊和甩著鞭子放牧的牧民。
不論農民抑或牧民,都是秦晉拉攏團結的物件。
許多部落的牧民見到神武軍以後並沒有選擇逃走,甚至他們之中的首領還帶著禮物趕來求見,並表達了對唐兵的恭順之意。
當得知大唐丞相親自接見了他們以後,有的部落首領則激動的表示,願做大唐丞相最忠實的僕人!
希爾凡與草原諸部的會盟顯然起了作用,方圓數百里的草原部族都知道了神武軍願意與各部落友好共處,並且還會提供幫助。
這些都是大食人做不到的,大食人不但不會友好的對待他們,除了以武力逼迫其改變信仰以外,還掠奪他們的人口和財貨。
在唐朝軍隊數次擊敗了大食人並佔領了呼羅珊以後,許多部落紛紛背離了以武力壓迫他們的大食,轉而投靠了唐朝。
負責在希爾凡南部兩百里處築新城的是新軍指揮姜鳳翔。
新城附近都是大片適宜開墾的農田,比之草原上的希爾凡更加適合定居。
而且那裡也更加靠近波斯人聚居的區域,神武軍如果想要在呼羅珊這片土地上站穩腳跟,就必然要與波斯人合作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