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
由此,李輔國便建議李亨以郭子儀為隴右節度使,到地方上和吐蕃打幾次硬仗,讓他們知道疼了,自然就不敢再生輕舉妄動之心!
李亨聽了以後喜形於色,卻不置可否。
次日一早,李亨再召來重臣商議,卻提出了一個更為大膽的建議。秦晉與壽安長公主晚婚還有不到十日之期,如果屆時還沒有高適的軍報,便以郭子儀親赴淮南,以備不測。至於吐蕃的隱憂,便以宰相魏方進為正使,李輔國為副使,送去財帛牛羊,包括女人,買得邊境至少三年平安!
這個想法一經宣之眾人,李輔國登時就傻眼了,他萬萬想不到,郭子儀被調出了長安,而自己也被調出了長安,而且還是到吐蕃那種苦寒之地,一路上危險重重,是否還有命回來都不一定呢!
李輔國本能的想拒絕,可他又不敢,如果敢有一字半字的推脫,只怕自此以後就難以得天子如此寵信了!是以,儘管有一千個一萬個不樂意,他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眾臣裡唯一一個被不幸牽連進來的也只有魏方進一人。
魏方進原本已經不問政事軍務,突然間得了出使吐蕃的差事,一雙老眼居然登時放光。秦晉看在眼裡,暗歎,魏方進終究不是甘於寂寞人。只是天子因何在一夜之間就有了這種決斷,仍令他覺得意外。
出人意料的是,崔渙並沒有反對這種近乎於自取其辱的法子,反而還跟著推敲,完善一些細節。
“陛下深謀遠慮,臣感佩之至。此一去當軟硬並用,恩威並施,才能使吐蕃人感念我大唐之恩德,和不可輕犯之軍威!”
說實話,李亨在做出這種決定時,已經想過會遭到重臣的反對,可結果竟是輕易就得到了支援,就連以耿介爆裂著稱的崔渙都深表贊同。
“崔卿所言老成謀國!只這威又如何並施呢?”
“陛下只須遣一萬精兵,隨使同行便可。吐蕃人並非如我大唐一般實行郡縣制,全國兵馬皆有朝廷一體節制提調,其兵馬多是各部落臨戰集結而成,所以各部落間也必然各懷心思。既得財貨之利,吐蕃各部落的野心慾望也將隨之消減,吐蕃副相瑪祥仲巴傑縱使還有強攻之心,各部頭領也未必願為其賣命,做火中取栗……”
崔渙自昨日回去以後,當即整理數月以來所有關於吐蕃的軍報,這才發現,吐蕃實際上已經在隴右至河西一帶調集了近十萬大軍,這幾乎相當於吐蕃的全部兵力。如果傾舉國之兵,若說吐蕃人沒有攻唐之心,那才是天大的謊言。
明瞭之後,崔渙暗自汗顏慚愧,如果不是秦晉多心,他險些就忽略了這即將到來的危險。
……
江南東道,江寧。李璘在奪取廣陵以及江南諸郡以後便駐兵於此,勝利來的太容易,以至於使他認為皇位距離自己已經只有一步距離。
他所要做的就是先於皇兄李亨克復洛陽,乃至於直搗安祿山的老巢范陽。
為了徹底定計,李璘特地將他麾下的幾大江陵從各地招至江寧,季廣琛、渾惟明等人深表贊同,認為李璘此舉當是順天應人。
自從他們在廣陵等地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以後,趕來投奔的各地**也日漸多了起來,反對永王的人馬也只剩下了李成式和李希言等寥寥數支,並且都已經是殘兵敗寇,只憑藉著長江水道複雜在負隅頑抗。
就在眾人厲兵秣馬,雄心壯志之時,一則訊息隨著一騎飛馳,傳入江寧,朝廷的援兵到了!
對於季廣琛等人而言,這早就在意料之中。但李璘陡聞之下竟緊張不已,聲有顫抖的詢問:
“朝廷,朝廷派了誰來?帶了多少兵?”
“淮南節度使高適,據傳領兵十萬,至於具體數目多少,並無確切數字!”
“這,這怎麼可能?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季廣琛思忖一陣,道:
“永王勿憂,臣認為朝廷並沒有如此多的兵馬交給高適,這十有八.九是故布疑兵之計!”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驕兵必敗的道理本王還是知道的,如果高適當真帶來十萬兵馬,將軍又該如何應對?”
季廣琛沉默了一陣,直言相告:
“若果真有十萬大軍,我軍便當依託江寧地利以守為攻,若不能力敵,就只能先避敵鋒芒,尋機再戰!”
永王麾下雖然也號稱有十萬精銳,但真正的可戰之兵也就五萬之數,高適假如真帶來了十萬人,季廣琛並無必勝把握,但他十分篤定,朝廷不可能在江南投入這麼多人,也沒有這麼多兵馬可徵調。
由於時間過於倉促,永王的兵馬沒有完全控制長江水道,李成式和李希言憑藉著複雜的水道與之頑抗,所以長江天塹並不能被充分利用,這也是季廣琛所算計在內的,否則別說十萬人,就算二十萬人,想要輕易的渡江南下也非易事。
高適沒有人馬的優勢,又是遠道而來,師老兵疲,就算再加上李成式、李希言那些殘兵敗寇,季廣琛相信,擊敗他們也只在眨眼之間!
推薦耳根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