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在,就算秦晉死了,郭子儀或可名正言順的接任,而天子李亨似乎也對秦晉推薦的人選頗為讚賞。
平心而論,郭子儀的確是個不錯的人選,但錯就錯在他先依附於楊國忠,後依附於秦晉。如此為人已經讓李泌深為不齒和懷疑,就算不得已而任用武人,他寧願勸說天子選擇僕固懷恩這等出身頗為不錯,又身世清白的胡人。
李輔國自不必說,郭子儀險些受其陷害致死,兩人的仇怨恐怕不死不休。陳希烈則是壯心不死,儘管身在政事堂中也不甘心寂寞,勢要做到當年李林甫的大權獨攬。
三人各懷心思,目標卻頗為相似,那就是矛頭直指郭子儀。
陳希烈不滿的瞪了李輔國一眼。
“若非他糾纏,老夫豈能如此?”
李輔國也不甘示弱,指著陳希烈道:
“我在糾纏?你這老東西心腸黑透了,還不讓人說嗎?”
眼看著他們兩個又要吵起來,李泌只好再次充當和事佬。
“兩位如此爭執,就算爭出了勝負,對局勢又有什麼幫助呢?”
李輔國道:
“門下侍郎說的極是,咱們那日議定的謀劃可再度實施。”
在這方面,陳希烈竟與李輔國出奇的一致。
“對,老夫也認為,不能再耽擱下去,以免夜長夢多!”
李泌沉思了一陣,心裡大致有了個譜。
“今日白孝德入城,倒給了李泌一個豈是,烏護懷恩入京勤王,咱們何不以其為援?對郭子儀取而代之?”
“取而代之?”
李輔國和陳希烈異口同聲,驚訝莫名。李輔國又率先表示反對。
“千萬不可!白孝德是龜茲王子,雖然其國早就被滅,但身份特異,又豈能對我大唐始終如一?”
李輔國反對的理由也算有道理,可李泌也能找出大把的例子對其予以反駁。當年太宗滅突厥,曾以突厥王族阿史那思摩宿衛宮禁,甚至還給予大軍兵權,滅掉了薛延陀部。
但是,眼下唐朝之亂,不就是使用胡人過甚嗎?放眼玄宗一朝,尤其是天寶年間,名臣驍將多非漢人。
比如哥舒翰是突厥人,高仙芝為高麗人,安祿山是西域雜胡,包括長安城外統領大軍圍城的孫孝哲,也是個契丹人。
如果再把胡人引入朝廷,這究竟是除害,還是引狼入室呢?李輔國的一番話竟讓李泌罕見的猶豫了。
“天下才智之士,部分胡漢,當盡為我唐朝所用。只要做到賞罰分明,又有誰敢不服?”
陳希烈旗幟鮮明的反對李輔國的說辭,認為當此危亡之際就該不拘一格的實用人才,只要做到賞罰分明,就不怕有人圖謀不軌。
李泌暗自腹誹:如果要賞罰分明,第一個就應該先把安祿山懲處了,否則又何談賞罰分明呢?一個被叛軍打的滿地找牙的朝廷,哪裡還有資格懾服四夷?
只是眼下這等實際情形,許多人一廂情願的視作不見,多年以來天朝上國的固有思維於此時作祟不已。看著吧,只要朝廷在一兩年內無法平叛,大漠的回鶻人,幽州的契丹人,還有西邊的吐蕃人,早晚會群起而搶掠大唐。到那時,令四夷賓服的天朝上國就會成為四夷的砧上魚肉!
“好了!李內監不必再爭,雖然李泌也認同你的這種說法,但總要先解燃眉之急再說!”
李輔國也不再堅持,只哼了一聲。
“好,全憑門下侍郎吩咐就是,李某必不反對!”
如此,三人意見達成統一,便各自散去,籌謀準備,至於聯絡僕固懷恩的重任,自然能者多勞,就落在了李泌的身上。
……
秦府,清虛子急的滿嘴都生滿了燎泡,如果秦晉因虜瘡而死,興旺道教的打算畢將功虧一簣,而且他本人也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死危險。此時,素有醫仙之名的葛金就成了他唯一的救命稻草,雖然素來聽聞虜瘡這種病無藥可醫。但萬一葛金有治療的法子呢?
只可惜葛金不住在秦晉府中,於是清虛子就隱瞞了其中致命的關鍵處,使人以宴請為名,將師兄葛金誑進了只許進不許出的重圍之中。
推薦耳根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