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李隆基有意將蟲娘下嫁秦晉,並非僅僅是出於對秦晉的欣賞,或者說那一點點欣賞到現在還能剩下多少,早就難以言說。
見高力士默然不語,李隆基扭過頭瞥了他一眼。
“怎麼不說話了?朕現在能夠依仗的知兵之人不多了,難道要指望楊國忠、魚朝恩這等人嗎?”
李隆基罕有的失言了,但脫口而出的也的確是真心話。他啟用楊國忠與魚朝恩歸根結底是為了固權,真要打仗恢復河山,還要依靠高仙芝、秦晉這等有大才的用兵之人。
李隆基一向自詡閱人無數,沒有他駕馭不了的臣子,從哥舒翰到高仙芝,如此滅國老將,哪一個不是他搓扁揉圓。如果不是有安祿山的謀反,這種自信恐怕還會持續下去。然而真正將他信心擊沉到谷底的還是秦晉。
看似一個普通的年輕人,李隆基竟然看不透此人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往常,必須先看透臣子的需求,才能對症下藥,有人求財,有人求名,還有人求利。對於這些人他便可以因才因須而收放自如的施用。
然而,獨獨這個秦晉,行事似乎總是出人意表,一開始李隆基覺得此人類忠直骨鯁之臣,但後來此人又親手推翻了這種印象,可若說此人求名求利抑或是心懷野心,卻往往又有所剋制,並沒有不擇手段。
自從秦晉外放以後,李隆基清醒的認識到,在這種亂局下與其打壓,不如籠絡。只要天下平定,一切的主動權又重歸大唐朝廷,自然就可以騰出手來處置心懷異志的臣子。只不過,現在卻遠不是對的時機。
高力士也正是看透了李隆基的這種想法,才對那個天真爛漫少女的將來產生了一絲憐憫和同情。毫無疑問,待天下大定以後,李隆基第一個要收拾的,必定是秦晉無疑。說到底,李隆基出於種種考慮,還是要一手將蟲娘推入火坑。
其實,也是高力士日日看著蟲娘長大,才會對其產生了憐憫。皇家的女人本就應該在需要的時候做出犧牲,從前漢至今一千餘年,莫不是如此,蟲娘又何以能例外呢?
李隆基現在能說出來,顯然已經早就有決斷。高力士最擅揣摩天子的心思,知道此事不容更改,自然也就不會無謂的浪費唇舌。
“此事還須霍國長公主從中操持,明日一早召長公主入宮,朕要親自……”
絮絮叨叨之間,李隆基斜倚在軟榻上竟輕輕的打起了鼾聲。
李隆基覺少,能睡著都是極為難得的,高力士見狀趕忙將錦被輕輕的蓋在了他的身上,又一聲不響的悄悄退了出去。
……
次日,楊國忠受召入宮,在興慶宮外忽然發現了霍國長公主的車馬,不禁大是奇怪。霍國長公主向來低調,沒有干政的慾望,也甚少為了私事求見一母同胞的兄長,大唐天子李隆基。只要她入宮覲見,就一定是有大事。
可霍國長公主能有什麼大事呢?楊國忠百思不得其解,眼見著體態肥胖的長公主在宮人的前呼後擁下出了宮門,他只輕輕搖頭,這個老婦人能有什麼事呢,可能還是為了她不成器的兒子說情吧。
霍國長公主的獨子裴濟之是長安城內典型的吃喝玩樂,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三天兩頭總會惹出點事端,如果不是長公主時時用雙手護著他的脖子,只怕早就死了幾十次。
楊國忠可以輕而易舉的預見到,霍國長公主的年歲也大了,哪天萬一死了,也就是裴濟之完蛋之日。
只是這種京中傳聞笑談一想而過也就算了,真正讓楊國忠頭疼的,還是如何才能重歸中書令的位置。現在雖然身兼副宰相的差事,但中書門下同三品畢竟不是宰相之首……
“楊相公請隨奴婢入宮,聖人已經詢問數次了……”
楊國忠收斂了心神,隨著黃門入宮覲見大唐天子。
“楊卿,潼關報捷之後,朝廷當如何應對,是繼續堅守,還是主動出兵,可有建議?”
聽到天子如此動問,楊國忠的心臟一陣砰砰亂跳,既然如此問了,那就一定是生出了要反擊的想法,此時如果不順著天子的心意說肯定不行,可如果順著天子的心意說了,出兵反擊又談何容易?成了自然好,不成是要有人站出來負責的。
楊國忠不想得罪天子,但更不想背黑鍋。
有了定計後,楊國忠說道:
“臣以為,當先徵詢高相公的意見,高相公在潼關剛剛打了一場勝仗,殲敵數萬,當對全域性有著最為清楚詳盡的認識。”
大唐天子聽罷,表示認可的點了點頭。
推薦耳根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