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在程元振的內心裡,所有人都是他不共戴天的仇人!
……
就在秦晉緊鑼密鼓進行平反的同時,另一股風潮很快打破了朝局短暫的平靜。
其實這也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那就是終於有人將矛頭直指了軟禁中的太子李亨。
率先提出廢太子的,是門下省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侍郎。這也是在李隆基重返禁中後,破格提拔的。
這幾乎就是向朝野上下發布了訊息,天子準備追究這次兵變的主要責任人,既是廢掉太子李亨。
僅僅是廢太子這個想法在人心中走過一邊,都會讓人有種抑制不住的興奮和忐忑。
興奮的是朝廷上維持了十幾年的穩定格局終於要被一舉打破,舊格局的被打破,意味著有跟多的人將會得到晉升的機會。然則,與機會同行的往往還有厄運,天知道哪些倒黴蛋會被毫無因由的被牽連進來。
為了確保自己不被“無辜”的牽連進來,百官們在那位門下侍郎上書之後,也不甘落後的一一上書,要求廢黜太子,另選賢能。
而在這次聲勢浩大的廢太子浪潮中,一向為風向領頭羊的宰相楊國忠卻顯得極不尋常,儘管他也跟著上書參與廢除太子,但比起以往的拉幫結派來,卻罕見的低調極了。
在京的官員也不是所有人都急著上書,要求廢黜太子,比如在家養病的高仙芝,便頗耐人尋味的噤聲了。
畢竟高仙芝神志是清醒的,他只須口授以旁人書寫,代為上書就是。可他就是遲遲不上書,百官們便奇怪的盯著這位被天子欽定的宰相之首,究竟要如何表態。
忽而,百官們的目光又落在了另一個人身上,這個人引人注意的地方同樣不少,他就是神武大將軍秦晉。
其實,這對秦晉而言無疑是一次艱難的考驗。如果他跟隨眾人上書,於名聲而言將遭受巨大的影響,神武軍和太子的關係幾乎無人不曉,這麼做會被人視作是徹底的落井下石。雖然太子的親信李泌發難在先,但世人不會缺深究其中根源的,只會認為秦晉是個追名逐利忘恩負義的小人。
可如果秦晉不上書,那麼得罪的就將是大唐天子。試問天子怎麼還會容忍一個隊太子還曖昧不清的人繼續掌兵權呢?
神武軍中,鄭顯禮經過了一番艱難的分析之後,最終建議秦晉應當立即上書,以打消天子有可能產生的猜忌。畢竟,一切都要以保全自身為先,如果連性命都沒了,以往提過的理想和報復一切便休要再提了。
然則,秦晉卻好似滿不在乎,仍舊在處理著繁瑣的文書工作。
平反冤案已經進入到尾聲,對程元振的公審與處罰也即將開始。這是計劃中的關鍵一環。
最近程元振的態度似乎也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以往的訊問中,這老雜毛總是讓審訊官員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後,才吐出一點點乾貨,而不知從哪一天開始,程元振開始變得極為配合,不但對審訊官員的訊問有問必應,而且還主動交代了許多不為人知的隱秘之事。
至於程元振口中所交代的隱秘事是真是假,是另一回事,重要的是秦晉將要以此與天子做一次交易。
秦晉向天子提出,公審程元振以安定長安官民人心,天子初時頗感驚訝和不悅,但他在瀏覽過供詞以後,很快就痛快的允准了。
這也意味著,李隆基對秦晉的妥協報之以回應了。
原本只要再有數日時間,公審完畢之後,秦晉的籌謀得以達成,屆時就算廢除太子的風潮被掀了起來,他也可以從容應對。
而現在也只能盡顧一頭了。
在鄭顯禮的一再催促下,秦晉遲遲不表態。
目前為止,整個軍中,只有鄭顯禮與秦晉的關係最為密切,在陳千里徹底背叛秦晉以後,鄭顯禮便成了唯一。
秦晉的態度,讓鄭顯禮的心頭不免猛然一沉,他忽然意識到,秦晉或許將要選擇一條極為艱難,充滿了荊棘的路。
而這條路上,不但滿是荊棘,最終甚至可能讓秦晉再次陷入深淵泥潭。
下一刻,鄭顯禮猛然驚醒,這條路根本不是秦晉的選的,早就有人為他選好了,不論如何選擇......
推薦耳根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