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子李隆基到了晚年以後,對待太子的態度既糾結且矛盾,時而辣手打壓,毫不留情,時而又多有迴護,維持太子的體面。【風雲閱讀網.】吏部群毆的案子終於在四月的第一個朔望朝會上公之於眾,所有參與其中的官員均貶謫三級留用,戲弄太子的那五位官員則撤職查辦。
此案一出朝野上下一片譁然,有些人從天子的處置中似乎看出了一些門道。自楊國忠罷相以後,天子已經很少再揪著一些小事拿捏太子,甚至還逐步放權,讓他到政事堂中與聞軍國重事。
就說吏部群毆這種案子,雖然影響很是惡劣,但終究不夠格提到朔望朝會上公開處置決定的程度。可是天子偏偏如此了,那很可能就是要向天下釋放一個訊號,太子的權威不容挑釁。
如此種種,一個石破天驚的結論也呼之欲出,也許,天子已經有心禪位!
當然,除了認為天子即將禪位以外,朝野上下還有另外一種不盡相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天子已經過於老邁,很多事情力不從心,不得已才在很多決策上偏向於太子。而且,坊間甚至還有一種說法在悄悄流傳著。
神武軍中郎將與太子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事實上,太子透過神武軍中郎將秦晉之手,已經可以控制半個長安城。
現在的長安城內外巡防,除了皇城以外,均有神武軍接手。而且從去歲巡察治安開始,北衙禁軍就完全蓋過了南衙,北衙的一眾新軍不少人都對太子懷著同情與好感。
他們相信,現在的長安城已經到了暗流湧動最為激烈的時刻,稍有疏忽就可能被捲進去,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
這種說法隨在朝中流傳不廣,但在坊間卻大有市場,而且很多人口口流傳的時候,都振振有詞。
比如現在的朝局是君弱相弱太子弱,看似三方都很軟弱。然則,背後的隱含意義卻大為不同,天子老邁,精力不濟,正是山河日下,日薄西山的光景,而政事堂中的宰相們更是難以提得起來,宰相之首中書令韋見素是個和稀泥的高手,這種人用來做副手或可勝任,但讓他獨挑大樑實在便不合適了,餘者如魏方進、崔光遠等人都是中庸之輩。至於還有兩位邊將入政事堂的宰相,哥舒翰與高仙芝。前者患有風疾又在潼關領兵,就算為人強勢,但鞭長莫及,對長安局勢也難有更深一步的影響。後者雖有宰相之名,然則卻是多受天子猜忌,有名而無實。
太子李亨在表面上看,他的處境與楊國忠罷相之前似乎改變並不大,雖然有了與聞國事的權力,但也僅僅是與聞,幾乎所有的軍國重事均須有天子親自裁決。但這卻是森嚴壁壘鬆動的徵兆,只要假以時日,太子的實力必然穩步提升,直到天子有所警覺的時候,再想打壓限制,便難上加難了。
這些傳言都被秦晉派在坊間的密探一一匯總到神武軍中軍。
很顯然,秦晉從這兩種傳言中,看出了一絲不同尋常的味道,表面上看他們都是看好太子的前途。但相比之下,後者則是包藏禍心。
如果這些留言傳到天子的耳朵裡,卻不知一向冷酷多疑的李隆基又會作何感想,作何應對?
不過,現在的官場更加關注的是吏部群毆一案。吏部的一眾司官堂官,已經成了朝野上下的笑柄。且不論事實的真相如何,數十人自稱被三個人打的P滾N流,還到太子那裡去告狀,難道就指望太子會蠢到相信這種謊言的地步嗎?
退一萬步講,如果此事為真,試問這數十個司官堂官要弱到何種地步,才會被三個人打的抱頭鼠竄?換句話說,也許是那三個人太強了。
幾乎一夜之間,這三個人被推倒了輿論場的風口浪尖上。
尚書左丞韋濟,其人是宰相韋嗣立的兒子,本人有素有文名,在朝中口碑很好。吏部郎中杜甫,也是名門之後,祖父杜審言也是高宗朝的名臣,其本人更是詩名在外,雖然此前十餘載仕途不得志,但剛剛有了轉機便出現這等一鳴驚人的事件。
至於第三個人,則是最為神秘,韋濟與杜甫對他決口不提隻字,只說是個無名的禁軍軍卒,可長安禁軍數萬,又讓那些好事之人到何處尋覓?
原本天子一併要處置了這兩個人,在宰相韋見素與魏方進的聯名求情下,才免於降職,雖然仍舊品秩不變,但仍舊被調離了尚書省的本職。
隔日之後,天子的一道敕令頒佈,韋濟被任命為城防整備使,杜甫為城防整備副使。
這兩個使職是以往從來都沒有出現過的,但從名目上判斷,至少應該是與修城有關。有些嗅覺敏感的官員從這道敕書中問出了一絲戰爭的味道,天子加強城防,自然是要應對有可能到來的戰爭。
但又過了幾日之後,兩位整備使的作為卻讓所有人奇怪不已,按說城防整備使應該修牆才是,可這兩位不但不修牆,甚至連城牆都沒去過,只在長安城中的大街小巷上亂竄。
觀察了一陣之後,原本因為嗅到了戰爭味道的官員們也逐漸放下心來,原來這兩位的差事不過是天子安慰人的閒差,至於各種聞所未聞的使職,在開元天寶以來已經屢見不鮮了。
很快,兩位整備使結束了在城中閒逛的舉動,開始在安邑坊與宣平坊之間休整道路。
見狀如此的官員們立時就相視一笑,原來天子還是處罰了這兩位聲名鵲起的才子,只不過處罰的手段相對溫和,是修路而已。
果然,不到一天的功夫,安邑坊與宣平坊之間長長的大街上,立馬就變成了暴土揚塵的工地。這一處大街原本的確年久失修,黃土大道處處坑坑窪窪,完全不像東市以北的大街上,均以青石板鋪就。